身份证信息泄露怎么办/ 如何最快解冻被公安冻结的银行卡账号

姚平婚姻家事律师 2022.12.0992人收看
导读:
银行卡被冻结往往是有涉案金额流入,公安机关除冻结银行卡外,还要调查卡主是否从事或参与了诈骗、洗钱、帮信等犯罪。笔者经常陪同当事人前往冻结机关申诉,很多承办警官都表示,敢主动过来接受调查的,警官基本上内心就认定此人无罪了,只要能够解释清楚相关交易原因,即便证据不是特别充分,也能排除其犯罪嫌疑。

此“张珊珊”非彼“张姗姗”。

近日,女子“张珊珊”因与关联数十家核酸检测机构的“张姗姗”名字相近,个人信息被非法泄露及转载,给当事人生活带来严重困扰。

张姗姗到底是谁?一直只见其名不见其人。但这事却让另一名“张珊珊”女士意外躺枪。

11月29日凌晨,有自媒体博主发布的一篇律师声明指出:部分网络媒体发布的题为《她在全国注册了35家核酸检测机构,哪里有她的公司,哪里疫情爆发》的文章和博文,将其委托人“张珊珊”的形象照片、姓名工作单位和职位与相关讨论中提到“张姗姗”进行对应展示,导致读者认为这个“张珊珊”和相关核酸检测机构存在关联,产生了负面评价。律师声明要求删除侵权信息、消除影响并公开致歉。

此珊珊非彼姗姗。但是姗姗这个名字确实比较常见,因为撞名被网暴的现象也不是第一次出现。大家不免担心,信息泄露、殃及自己怎么办?

信息安全之“痛”依然存在。个人信息泄露能杜绝吗?增强民众个人信息安全感还能做什么?

树立法律意识

《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2021年11月1日实施,至今已一年有余。

北京市京都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常莎对国是直通车说,个人信息泄露对个人最常见的影响体现在骚扰电话、垃圾短信、垃圾邮件、大数据杀熟等问题上,再严重的还可能出现冒名办卡、账户钱款被盗等财产损失。

常莎认为,《个人信息保护法》实施至今,公民个人信息安全保障得到较大提升,非法获取、泄露、倒卖公民个人信息的行为得到有效治理,为处理行业“内鬼”泄露个人信息、用恶意程序及“钓鱼”欺诈等形式非法获取个人信息、“颜值检测”软件窃取个人信息等问题提供更明确的法律依据。

根据2022年《最高法院工作报告》,2021年审结各类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4098件,同比上升60.2%。

中国互联网协会副理事长、中国网络空间安全协会副理事长黄澄清对国是直通车表示,《个人信息保护法》给公众树立了获取、流通、使用全流程都受法律保护的明确信号,也使大数据机构和企业使用信息更加谨慎,他们需要更严谨地区分个人信息、企业信息、国家信息以避免触法。

“以旅游景点的相关数据为例,景点的人流量和出行路线可以帮助旅游企业调整经营策略,但个人的出行地址和身份信息则属于隐私。这也说明法律法规在对庞大复杂的信息数据进行细化分类方面还有待完善。”黄澄清说。

信息安全的平衡是关键

黄澄清表示,任何安全都不是绝对的安全,个人信息安全也一样。大数据时代的浪潮不可阻挡,如何找到信息利用和隐私保护的平衡是未来发展的关键。

他认为,无休止无限制的保护,不利于信息的有效利用;但无约束的利用信息更不能持续。保护信息安全是“没完没了”的事业,公众也需要与时俱进,改变自己的观念。

黄澄清称,未来的世界就是人工智能驱动的世界,业界专家正在做以及未来要做的,是如何管理好、使用好信息,建立起让个人、平台、国家各司其职的规则。这个过程中最大关键就是征得用户的同意,保障用户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同时,还要对敏感信息进行脱敏,收放自如地使用,让个人信息做到“可用不可见”。

他表示,目前很多人在从事“不可见技术”“多方隐私计算”的研究,以实现要“结果”的同时,看不到原始个人信息。

建议建立数据审计系统

数字经济时代,数据已经和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并列为五大生产要素之一。

在黄澄清看来,大数据时代,个人在网上的交流、购物、导航活动轨迹会自然生成,保护信息首先要进行分类,有目标、按程序地保护,如同行政执法部门保护国家安全有一套严格的制度化程序一样。

对于减少个人信息黑色产业链、利用个人信息进行人肉搜索、金融诈骗等恶意违法行为,黄澄清建议,建立数据审计系统,通过技术手段掌握信息流向,给信息增设电子密钥。

他还建议,可为个人在网上建立数字身份和数字账户,以区别于现实生活中的法定身份证,给个人信息多一层保护。同时,还应加大执法力度,对违法行为进行严打,提高不法分子的犯罪成本。

常莎则建议,建立个人信息搜集等级认证制度,对于需要搜集相关个人信息的,应对搜集范围、使用范围进行说明并申请认证,让公众在决定是否提供个人信息时,有明确的指引。

遭遇信息泄露该怎么办?

当发现个人信息被泄露时,首先要判断泄露信息的类型。

常莎提醒,如果发现个人身份证号、手机等信息被泄露,可通过“投诉个人信息泄露”的服务进行投诉,这样有利于相关部门追查相关信息泄露来源;如果收到诈骗电话、链接,应及时报警处理。

如果微信、qq号等密码被盗,应及时修改密码,已经造成财产损失的,要及时报警处理。

如果能找到自己个人信息是如何被泄露的,可以收集相关证据,向相关部门举报,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如果个人信息被散布在网络,可以到公证处对散布个人信息的网页进行公证。

如果个人信息被电话散布,可以借助电话录音、手机实名制等途径找到侵犯的个人,追究其法律责任。

如果发现有人倒卖个人信息,可以在保证安全情况下录像留存,并及时报警。

1、前往冻结机关申诉,能了解更多冻结信息。

银行卡冻结后,很多人会电话联系冻结机关,了解冻结原因。但大多数冻结机关会以案件正在办理,无法核实你身份为由,拒绝透露相关信息。而直接前往冻结机关申诉,能了解全部的冻结信息,包括你的卡为什么会被冻,是否有涉案金额流入,涉案金额是多少,你的卡是“几级卡”等。

2、前往冻结机关申诉,能排除自己犯罪嫌疑。

银行卡被冻结往往是有涉案金额流入,公安机关除冻结银行卡外,还要调查卡主是否从事或参与了诈骗、洗钱、帮信等犯罪。笔者经常陪同当事人前往冻结机关申诉,很多承办警官都表示,敢主动过来接受调查的,警官基本上内心就认定此人无罪了,只要能够解释清楚相关交易原因,即便证据不是特别充分,也能排除其犯罪嫌疑。

而如果只是通过打电话或者邮寄材料,警方往往很难排除卡主的犯罪嫌疑,绝对不会解冻其银行卡。

3、前往冻结机关申诉,能够充分表达解冻诉求。

公安机关在办案时,可能会冻成百上千张银行卡,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逐一审查被冻账户,所以对被冻结的大部分银行卡往往持放任冻结的态度。

虽然有些冻结机关会发函委托你所在地的公安局对你进行调查,但目的是为了查明你是否犯罪,并不处理你的解冻诉求。而通过打电话或者邮寄材料申诉,你的诉求同样很难得到重视。只有主动前往冻结机关申诉,当面向承办民警表达解冻诉求,让其知道你解冻的急迫性,才能促使其尽快的帮你解冻银行卡。

4、前往冻结机关申诉,法律赋予更多的救济权利。

根据法律规定,公安机关对于你的解冻诉求应该及时处理,若逾期不处理,你可以依法向其上级公安机关和同级人民检察院申诉。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 【投诉】 功能联系删除
分享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