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型民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存在的问题_私营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区别是什么

导读:
民营企业经营规模一般较小,经营结构和经营方式单一,其中绝大部分属于中小型民营企业。近年来,民营经济规模不断扩大,效益不断提高,对经济增长贡献日益显著,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应鼓励有条件的中小型民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高管理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
1、民营企业的界定和主要特征
1、民营企业界定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民营企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跨越式的发展,已成为推动中国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在要素。民营企业是相对于公有制企业而言的,是中国现阶段除了公有制企业以外的所有经济结构形式,主要包括个体、私营等。本问研究的内容主要针对民营经济中的中小型私营投资和私营控股企业,包括民营经济的独资企业、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
2、 民营企业的特征
(1)经营规模一般较小
一方面,民营企业的经营规模普遍较小,运营成本低,生产设备技术水平低,固定资产规模小。另一方面,小规模的民营企业虽然生产力低,但是其市场灵活性很好,适应能力和生存能力很强,相对于其他经济体制,民营企业经营更灵活。
(2)经营结构和经营方式单一
民营企业大多通过劳动和资本运作形式维持生存、获得经济利益。民营企业的经营方式以知识、技术为发展中心,这种知识技术基础是企业赖以生存的保障,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民营企业必须时刻变换经营结构和经营方式,使企业更适合在市场经济体制中生存和发展。
(3)经营方式灵活
民营企业的生产经营、资金调度、运营管理都具有一定的自主性,在符合法律规范前提下,企业可完全自主经营决策。例如,民营企业自主制定经营决策、销售方案,自主承担融资、筹资等企业运营成本,自主承担企业市场经营风险等。在经营管理过程中,民营企业将经营权和管理权合二为一,这种经营方式是民营企业的一大特点和亮点。
2、发展现状
1、民营经济规模不断扩大,效益不断提高
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民营经济的发展,在中央和地方一系列的政策支持下,民营经济不断发展壮大。以国家统计局数据为例(见下表),2017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6651.2亿元,比上年增长45.1%;集体企业实现利润总额399.9亿元,下降8.5%;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8752.9亿元,增长15.8%;私营企业实现利润总额23753.1亿元,利润总额远高于国有控股企业、集体企业和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表明民营经济效益不断提高。
2、民营经济对经济增长贡献日益显著
民营经济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日益显著。以国家统计局数据为例(见下表),2017年,中国私营企业的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成本为6.6元,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更低于国有控股企业、集体企业、股份制企业、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同时,2017年,每百元资产实现的主营业务收入为170.8元,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大大高于国有控股企业、集体企业、股份制企业、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表明民营经济对经济增长贡献日益显著。
3、民营经济成为吸纳就业的重要渠道
私营企业等民营企业在吸纳社会劳动力方面的作用日益增强。根据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6版)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全国私营企业共吸纳就业人数为1.64亿人,同比上年增长13.93%,平均每个私营企业吸纳就业8.59人,占全国就业人口的21.17%。其中,2015年吸纳城镇就业人数为1.12亿人,同比上年增长13.41%,占城镇就业总人口的27.67%。2015年吸纳乡村就业人员0.52亿人,同比上年增长15.05%,占乡村就业总人口的14.08%。
4、民营经济是推动技术创新的重要载体
民营企业大约贡献了中国技术创新的70%,其中,国内发明专利的65%以及80%以上的新产品都是有民营企业创造。以规模以上企业为例,根据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6版)数据显示,2015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有效发明专利数为455689件,同比上年增长29.78%,按登记注册类型分,国有企业有效发明专利数为17748件,同比增长31.78%,占全部规模以上企业的3.89%;私营企业有效发明专利数为128688件,同比增长24.01%,占全部规模以上企业的28.24%,可以说民营企业对中国技术创新具有重要推动作用,是中国技术创新的主体。2009年,科技部与世界银行共同开展的《促进企业创新》研究成果显示,未来中国技术创新赶超世界先进水品,要更多依靠私营部门(民营经济)的创新活动,尤其是大型私营企业。
5、民营经济成为对外开放的生力军
自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中国民营企业对外贸易发展迅猛,出口增加迅速,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力量,对中国加快对外开放步伐的作用日益增强。以民营企业为例,民营企业出口占比持续保持首位。据海关总署统计,2017年,中国民营企业进出口10.7万亿元,增长15.3%,占中国进出口总值的38.5%,比2016年提升0.4个百分点。其中,出口7.13万亿元,增长12.3%,占出口总值的46.5%,继续保持出口份额居首的地位,比重提升0.6个百分点;进口3.57万亿元,增长22%,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一支重要力量。
3、面临的问题
1、重视程度有待加深
由于中国的民营经济是在计划经济背景下孕育产生的,对民营经济的认识经历了从“公有制经济的有益补充”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再到“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统一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中”这样一个过程,这说明从政策上对民营经济的认识正在逐渐深入。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工作中,思想观念、服务质量和效率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在金融支撑体系、财产保护体系、税收体系和其他经济活动规范体系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个别地区和领域仍然存在歧视民营经济、侵害民营经济合法权益的现象。对发展民营经济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仍然是当前制约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
2、发展环境有待优化
中国对民营经济投资缺少统一的规划指导和工作协调。有关行政审批、服务体系等滞后于民营经济发展的需要。如有些跨区域投资企业面临地方保护、兼并重组、行政审批手续繁杂等问题。服务机构鱼龙混杂,服务能力良莠不齐,难以得到专业化、系统化的社会中介服务,无法获得及时、有效的投资信息指导。这些都制约了民营经济投资的进一步扩大。
3、产业结构有待调整
目前,部分民营企业缺乏自主创新意识,更加注重模仿,整体创新能力不强,存在产品附加值低、产业层次低、增长方式粗放、协作配套差、创新能力弱等结构性问题,在竞争激励的市场中不具有竞争优势,难以满足多样化、个性化的消费者需求,同时,多数民营企业品牌意识不强,多采用贴牌生产策略,不具有自己的品牌,难以在市场中树立企业形象,导致企业的整体竞争力不强。民营企业亟需对产业机构进行优化和调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