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犯罪的原因

姚平婚姻家事律师 2023.05.1015人收看
导读:
未成年犯罪的原因:2018年至2022年,检察机关受理审查起诉未成年人犯罪32.7万人,年均上升7.7%;其中不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犯罪从2018年4600多人上升至2022年8700多人,年均上升16.7%。未成年人犯罪人数有所增长,且呈现低龄化。

  未成年犯罪的原因

  2018年至2022年,检察机关受理审查起诉未成年人犯罪32.7万人,年均上升7.7%;其中不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犯罪从2018年4600多人上升至2022年8700多人,年均上升16.7%。

  未成年人犯罪人数有所增长,且呈现低龄化。

  1、未成年自身生理、心理发育的因素

  未成年正处于快速成长发育的阶段,有使不完的力气,一旦与身边的人产生争执,他们的神经系统就异常兴奋,大脑无法正确处理这种兴奋信息,冲动之下缺乏理智,最终酿成悲剧的发生。

  社会上的诱惑信息太多,未成年人没有能力处理好这些信息,抱着好奇的心态,渴望去了解新事物,最后走上歧途。

  未成年人对于物质、安全、自尊等各种需求都有显著增加,但他们在获得上述需求的合法方法受到了某种局限,导致上述需求处于一种饥渴状态。

  青春期正是心理发育突变的阶段,对异性越发产生好奇,渴望得到异性的理解和爱抚。

  2、家庭因素

  家庭是未成年人成长和生活的最为重要的场所。家庭因素也是未成年人走上犯罪道路的主要原因。

  家庭教育失败

  实施犯罪的未成年人绝大部分在家庭教育上存在问题。在这些家庭中,父母对子女或粗暴教育,棍棒管理或溺爱娇惯,袒护放纵、姑息迁就,往往使孩子形成严重的人格缺陷。

  家庭道德的沦落

  父母的道德状况直接影响到孩子,所谓言传身教,父母表现出的贪财、吝啬等心态会影响孩子惟利是图;父母待人冷漠,粗暴、无礼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孩子使之效仿。

  不完全家庭

  家庭结构的稳定性对未成年人成长起着重大作用。不完整的家庭,孩子往往也得不到应有的教育和关爱,从而在认知上有偏差,这些孩子很容易因此变得孤僻、自卑、抑郁、任性、很容易走上犯罪的道路。

  想防止自己家的孩子出现犯罪情况,父母以身作则能起到关键性作用,改正自己的坏毛病给孩子做好榜样,给孩子输送健康的思想,孩子做错事一定要及时纠正。关心不是溺爱,照顾不是妥协,自由不是放纵。不要孩子酿成大错,才悔恨当初种种。

  未成年人犯罪原因分析

  1.自控能力较差是未成年人犯罪的内因。未成年人性意识觉醒较早,自我意识、体验感强,喜幻想、易冲动、爱虚荣,且意志薄弱,自控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差。遇事容易冲动、随性而为,进而导致行为偏离道德和法律约束,最终触犯法律。有的学生在校与他人发生矛盾吃了亏,就产生强烈的报复心理;有的学生学习成绩差而自卑感太强,产生补偿心理,以寻衅滋事、聚众斗殴等方式招引大家的瞩目;还有的未成年人进取心差,不好好学习,爱慕虚荣、贪图享乐,为追求物欲而走上犯罪道路。

  2.家庭环境对未成年人犯罪有原发性影响。家庭环境对未成年人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家庭结构的缺陷尤其是父母离异的家庭,对未成年人的心理造成巨大的创伤,缺乏亲情的关爱,极易导致未成人产生自卑,出现性格畸形,进而产生报复社会的心理。其次,不当的家庭教养方式也是造成未成年人犯罪心理形成的直接原因,如溺爱型教养方式,容易让未成年人形成任性骄纵的不良心理;粗暴型教养方式,容易被未成年人模仿而形成暴戾、好斗的性格,或引发逆反或者自暴自弃心理;放任型教养方式,容易造成未成年人自以为是、妄自尊大、羁傲不驯的不良性格,极易受到外界诱惑。

  3.学校品德及法治教育的缺失是不容忽视的现实问题。当前多数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流于形式,片面以学习成绩定成败、论英雄,极易造成学习成绩欠佳的未成年人产生逆反心理和对抗情绪。许多学校对法治教育说起来重视,做起来应付,很少安排上法治课,方法简单走形式,起不到应有效果。未成年人法治观念和法治意识淡薄,不能认识和辨别某些行为的正当性和非法性。同时,学校亦忽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很少配备专业心理老师,对问题未成年人缺乏心理疏导,不利于未成年人身心健康。

  4.社会环境的污染对未成年人犯罪形成心理上的诱因。社会上种种不良现象对未成年人的身心危害极大,是造成未成年人犯罪严重化的主要社会根源。面对商品经济的冲击、拜金主义的诱惑、腐败行为的侵害,容易使未成年人产生畸形的价值观念和心理需求,进而转化为潜在的消极因素,成为未成年人走向犯罪的“恶性肿瘤”。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 【投诉】 功能联系删除
分享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