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医患关系_医患关系如何

导读:
怎么样理解医患关系?
医患矛盾,是认知上的矛盾。
1患者对医生的期望值太高,认为医生是无所不能的,如果出现不理想的治疗效果,患者会迁怒于医生的不尽责。
2实际情况是,人类对自然科学(包括医学)的认知,永远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即是“小无其内,大无其外”,未知永远大于已知。医生的知识也有局限性,不是无所不能的。
3医生也喜欢从容面对疾病的患者,喜欢相互沟通互相理解,能够积极应对疾病的患者,讨厌把一切责任都归于医生的患者。
4科普很重要,可以让医患互相理解,互相配合,医生要尽到救死扶伤的责任,避免人为的误诊,患者要积极配合治疗,要有一颗坚决战胜疾病的信心,形成医患一家人的良好氛围。
医者乃天使也。
可以说绝大多数医务工作者都不辱“白衣天使”之美名,绝大多数医务工作者都践行了“救死扶伤,治病救人”的使命、天职和宗旨。
他(她)们都是(卫)维护人类身心健康的工程师;严格遵从职业操守,坚守医德。
虽然有违背医德、歪曲宗旨之现象存在(如抓创收,重复检查,轻病重治……等等),(但代表不了绝大多数医务工作者)等造成患者负担过重情况,以及医疗事故使得医患关系非常紧张。
在患者家属不了解真相(盲人摸象思维模式)或者激动产生冲动情况下就发生了医闹,继而伤害医务人员,最终导致严重后果,我们医患之间应该相互体谅,相互理解,相互包容,换位思考一下对方心情,那么医患关系就会走向正常轨道。
医患关系是我们应该重视的尊重的和谐关系。
之前看过一部纪录片《人间世》,一,二季都看了!非常的震撼!记录了非常多的患者遇到各种生命危险的时候,自己的选择,家人的心痛,医护人员的奋力挽留!
记录了面对病魔的时候,自己的痛苦,焦虑,甚至到最后的释怀和坦然!
记录了家人的心痛,无微不至的照顾,拼了命也要救自己的亲人!
记录了医护人员无数次的为患者争取血样,争取捐献器官,无数次的鼓励患者,鼓励患者家属!是他们一次又一次的用失去自己的健康,失去陪伴孩子和家人的时间来拯救一个又一个哪怕只有一丁点儿希望继续活下来的生命!
但所有的这些,常人可能都觉得做医生就应该这样的付出!也同样在或许极少数的一些抢救失败的时候被无情的投诉,最后让奋斗了大半辈子的医生跌落谷底!
但又可曾知道,医生作为一辈子只能有且只有这一个职业,是在他们最开始做选择的时候,就发下了誓言并且一辈子为之努力奋斗!这一点,我是问有多少人,有多少常人可以做到!
又可曾知道,国家培养一个医生需要多少财力物力经历,才能培养出一个优秀的医生,更不用说是主治医师了!
更可曾知道,像今年的疫情,每一位医护人员都是奋勇向前,我们尊敬的称之为“最美丽的逆行者”!全民更是涌起了爱国之心!当看到韩国医护人员集体辞职,美国医生因口罩短缺需要反复佩戴使用的时候依然决定辞职!这时候再看看“中国医护者”才是最伟大的人!不是他们不怕死,不是他们没有家人,是因为他们对生命的敬畏,是对自己职业的使命感!又试问有多少常人可以做到!
每一件糟糕的事情都会有好的一面!这让更多的常人认清医护关系是我们更应该从自己角度去转变维护的一件事情!
如果您关注这些问题,那么去年头条类似您提出的问题很多。我记得也回答过。您今天邀请,盛情难却,那就再回答几句:
1.您最后用了“还是其它造成的矛盾”?也就是说,对医患关系与矛盾您也质疑:并不是“患者”,也不是“医生”,也不是“医院”,而应该是“其它”对吧?
2.这个“其它”您没说,想'从网友口中获得是不是'这样'呢?我想'您是这样的。如果是别的问句,我会觉得是“别有用心”,故意制造“矛盾”……但您这样提问,我感觉您是一个忧心者……所以我谈一下我个人的看法。
3.矛盾是对立统一的。有对立性,也有同一性。
患者与医生是一对矛盾。既是对立的,也是同一的。出现现今的矛盾对立且激化的现象,我个人一贯坚持不是患者、不是医生、不是医院造成的。至于是'什么造成的,真的说不好,或是不能说。
(1)自古以来,患者从来是尊重医生的。不管是治疗效果怎么样,从来鲜有“矛盾激化”现象。
(2)说是医患关系,其实这也是体现社会价值观的问题。谈到社会就是大问题。我认识浅薄,只能从现象而言。
(3)很多年来我们的导向是“物质至上”,那么以至于导致人们“爱钱”、“惜钱”的极大倾向。把“钱”提升到了比一切重要的位置。而作为普民就更觉得“钱”重要,因为挣钱不容易。所以每出“一分钱”都很“疼”!
在此情况下,一个是出钱的',一个是收钱的。本来常理是治病花钱是天经地义的事,尔今变得不是常理了。患者或是家属觉得,我出了钱,就得治好,治不好要了我的钱就不行……于是与医生的关系就摆在了“对立”面上。
作为医生,一般而言是尽心尽力的(除人渣外)。但是不管医生怎么尽力,就目前对医学科学的认识就是这样的水平。也就是说有些病是能够治好的,有些病是难以治愈的,医生也是无能为力的。但只要治疗就会导致治疗费用。所以“必须治好”这样的要求是得不到的,也是目前难以实现的。感冒能治好,癌症治不了。这谁都知道。我们周总理是癌症,难道我们不希望我们的总理长寿?但是却无能为力。所以治不好不是医生的错,而是目前医疗水平的局限。
同理,医院收费也是这个道理。
(4)那么是不是说患者或是家属就是无理取闹呢?有这样的人,但不是绝对都是这样的。这个问题该怎么说呢?三点:一是出钱没治好,“疼”而生怨气;二是医生收红包,态度的问题;三是高费用的问题。如是造成了最后矛盾的激化。
(5)最重要的“导火索”是“红包”与“回扣药”。这个问题是个大问题,也不是一句两句能说清楚的问题。但是我们必须要认识到,在当今的生活,都对“钱亲”。所以医生也是人,他(她)看见别人有豪宅,豪车……他也免不了“俗”!请别用“白衣天使”压死他们。例子就不举了。他们也是凡夫俗子,他们也有家室孩子父母;他们也想过好的生活。所以这一切要凭心而论,而不是用“怨”就能解释的了得。医院也是如此……
4.那究竟问题出现在哪儿呢?我们不妨倒退一下看看。原来的医院是“救死扶伤”,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哪个时候会有医患矛盾么?没有!那个时候会有医闹么?没有!那个时候有收红包的么?没有!那个时候有回扣么?没有!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的?我个人看法是导向;是只注重了物质而淡化了精神;是普民因挣不来钱,而花钱“疼”……
不能多说了,太多了,那一点自己想吧……
双方都做好,就好了。因为这不是医患关系简单说词,很复杂……!
医者只能是解除病痛发扬人道,虽然是一种神圣的服务,不能成利益行当?应解决好医者的利益空白,患者理当尊重医者,创造有益的医疗环境!医患共勉,和谐社会,才能得以求进步!
医患关系包含外国的,中国以前朝代的,和中国当代的两类。
患者和医生的关系也叫医患关系,医患矛盾即不是患者造成的也不是医生造成的,医患矛盾的实质是现行的医疗制度不合理造成医患矛盾激化,现在的一些医院和医生把追求利润为第一要务,而患者想少花钱看好病,这个基本矛盾无法解决,我认为应该从医疗制度改革和设计上关怀老百姓是根本出路,例如,今年疫情控制时期,凡新冦病毒患者,全部免费治疗,这时医患关系非常好,甚至非常感人,很多场面让人热泪长流,原来医患关系不好都是金钱闹的,免费医疗是方向……
自古医者仁心,患者仁义。医患相互信任,相互配合,共同努力才能把病治好。
医患关系应该是一对矛盾综合体!即互相依附,又彼此依靠。治病救人是医者的天职,花钱消灾是患者的愿望,二者本不矛盾,而是应该密切配合,共同面对疾病这个最大的敌人的。由于医保制度的特殊性和局限性,好多问题悬而未决。到医院患者都想花钱就把病治好,可是由于疾病的特殊性和未知性,难免会有治疗难度的轻重之分。有些病可以花小钱就斩草除根了,有些病就是穷极自己的所有家当也不会痊愈。这就造成了矛盾,我花了钱为什么到最后人财两空?患者不理解,家属更是郁闷至极!其实医学的局限性问题由来已久,不是所有的病到了医院都能医治,不是所有的病花了钱就可以解决问题。因为医疗知识的绝对不对等而造成的误解便顺势而生了!治病救人不是其他服务,钱到位了便能实现梦想。很多时候医生只能治标而治不了本!医疗费用的收取是由政府部门制定政策之后医院根据自己的级别收取的,不是自己为所欲为想怎么收就怎么收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也不是医院和医生能够解决的!这需要医疗行政部门和政府机构慢慢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查。目前阶段,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已经充分认识到医疗机构和患者这二者之间的关系-即彼此依存又互相矛盾。相信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患者意识的不断增强,国家层面的医保政策的不断完善,医患关系会越来越和谐!毕竟医生和患者本是一条战壕里的战友,二者只有积极配合,才能取得战胜病魔健康出院的完美结果。
关于医患关系的问题个人认为——医患关系从来不是矛盾关系,而是一种特殊的战友关系。
人食五谷杂粮没有不得病的,得了小病,比如头疼脑热,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常识自己去药店买点常见药物服用,再好好休息两天自己好了也就不用寻求医生的帮助了。这是你自己战胜了疾病,是最理想的状态。 如果自己服用药物💊几天没见效果或者反而加重了,可能就需要到医院找医生寻求医疗帮助了。医务人员会利用自己掌握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设备帮你战胜疾病。此时,是你和医生护士难道不是战友关系吗?
得了比较严重的疾病需要住院或者手术的就更不用说了。更需要你与医生护士密切配合共同战胜病魔。再严重了就像这次新冠疫情可能需要全社会的努力才能取得胜利。
这难道不是战友关系的真实体现吗? 之所以说是一种特殊的战友关系,是因为在战场上相互配合是不需要花钱的,而到医院找医生是需要花钱的。不管你是否能够报销基本费用都是一样的。当然国家规定的自费项目另当别论。
战场上会有人牺牲,战斗素质再好也有意外。同理,再好的医院也有治不了的疾病。希望大家面对疾病时能够理性看待,有些疾病不是你花了钱就能治好的,盲目的乐观只能带来更大的心理落差。
引导大众正确认识疾病,理性对待预期疗效才是治疗医患关系的良药。
医患关系不应成为矛盾体,发展到目前状况,原因较多。主要的是社会信任度降到冰点,原因是经济医疗,生命健康成为交易对象。医闹要从根本上找原因,患者把生命健康交给医生就是对医生的信任,但医生只是医院一分子,好多问题不能自主。那么就从自身作起,放下高傲,俯下身子与信任你的患者交流,既取得信任又对病情有细致的了解,提高医术。在某一领域有突出的成绩离不开实践,百度专家,粘贴教授永远是纸上谈兵。患者要尊重医生,医生要坚守职业道德,不为五斗米折腰,为医生职业坚持原则,勇于奉献,敢于抗争。
当前医患关系紧张,病人抱怨没有好医生,医生抱怨没有好病人。各种医疗相关的负面新闻此起彼伏……某些事件发生的背后有着诸多因素,但是,这些事件带来的恶劣影响最终还是只有医患双方共同承担,毕竟没有人不生病,也没有医生不看病。我们不禁感叹“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人心真的如此险恶,变化多端么?其实不然,主要还是医生与患者间的特殊关系所造成的,早在几千年前的《黄帝内经》中就有强调“不失人情”的观点,也就是要体察“人之常情”。今天就为大家介绍明代医学家李中梓在《医宗必读》中的一篇文章——《不失人情论》。这篇文认为医生亟待了解的“人之常情”包括三种——一是病人之情,二是旁人之情,三是医生之情。
病人的常情。这是人情当中最复杂的。这是由病人的脏腑阴阳盛衰不同,性格特点不同所造成。也就是病人的体质特点不一样,现代科学发展很多领域都实现了智能化,但是为什么医疗领域不能呢?就因为人实在太特殊了,它既有自然属性,更具有社会属性。这些对于疾病的治疗预后都有重大的影响。李中梓就认为病人的常情会由以下几个方面影响到疾病的诊治。
1.五脏功能特点的影响,比如治疗阳性体质的病人时多用清热法,治疗阴性体质的病人时当多用温补法。还比如病人耐药力不同,有些人耐药力较强,用平和的药物治疗没有效果,有些人耐药力较弱,稍稍用些药力峻猛的药物就伤及病人身体的正气。
2.病人的个性好恶不同的影响,有的喜欢内向,有的外向,吃东西口味也不一样。比如有的病人性格忧郁,对他们进行安慰,反而会被认为是虚伪。不相信医生的病人,不会遵守医生给的有利建议。生性多疑的病人,即使医生对他们多关心,坦率的和他们谈论病情,反而会被他们怀疑。
3.病人的地位处境不通的影响,比如有钱的病人比较“任性”,常常不听医生的嘱咐,某些的病人容易自高自大,常常自以为是的但却违背医学原则。
4.病人的生活条件不同的影响,比如穷人连穿衣吃饭都成问题,哪里还有钱用来看病吃药,生活在底层的人,每天焦虑劳累,没有时间休息,他们的心理状态可想而知。
5.病人没有主见的影响,比如有的病人刚刚相信了医生的正确建议,但是一听到其他蛊惑人心的荒谬的话就改变主意了,这就好比成语“多歧亡羊”的道理一样,要是在众说纷纭的情况下,不知道该相信哪一个,那么对峙自己的疾病治疗一定也会想画饼充饥一样,完全达不到好的治疗效果。
6.病人过度谨慎的影响,因为害怕发生意外,所以只希望稳妥。那么治疗起来医生束手束脚,药力对治疗杯水车薪,对遏制疾病恶化无济于事,这样的结果可能是坏了大事,甚至造成不必要的意外。
7.病人得失心太重的影响,急切的追求成功,导致内心浮躁,天天处在焦虑当中,像这样的情况就是用再好的药也恐怕也难以达到满意的效果。
8.病人性格的过急过缓的影响,性子太急的病人,要是得了慢性病,急于治好,就老是换医生换医院,结果治疗都不连续,医生不知道情况也难恰当安排治疗。性子太缓的病人,要是得了急性病,容易延误治疗疾病的最佳时机,造成难以挽回的后果。
9.病人对药物有成见的影响,有些病人怕温补,人参、白术刚到嘴边还没咽下,心理面就已经有了抗拒心理,有的病人怕泻下,芒硝、大黄一道嘴里就慌了,搞得心神不宁,精神涣散。
10.病人讳疾忌医的影响,有的病人得了难以启齿的疾病,不远一说出实情,甚至有的故意隐瞒症状,让医生来拿脉,用这个来考医生。这样的病人真是不知道,自古以来,再高明的医生,看病也要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少有就靠拿脉就把病都诊断清楚了的。
不得不说古代医家用心良苦,为了能够最大程度上救助病人,不仅仅治学严谨,在探究处理与病人的关系时也十分善于总结。这些对于现代人,不仅是医生,也包括患者都有所启发。毕竟,治病的过程是患者和医生一起完成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