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五种人不能做担保人?

导读:
在贷款过程中,担保人是承担担保责任的人。因此,不是每个人都适合成为担保人。哪五种人不能做担保人?
一、信用记录不佳的人
担保人在贷款申请流程中的作用是为借款人担保,如果担保人本身的信用记录不佳,那么他的担保作用也是不可信赖的。这可能会导致借款人无法获得贷款或者偿还贷款时遭受风险。
法律案例:某人因为信用卡透支被银行追债,其中一家贷款公司找该人担保,但是由于该人信用记录很差,贷款公司最终拒绝了他的担保请求。
法律依据:《担保法》第六条规定:“担保人应当具有担保能力。具有担保能力是指担保人在履行担保责任时有足够的经济实力和信用状况,能够按照约定的义务履行支付责任。”
二、负债过多的人
如果担保人本身的债务超过了自身承受的能力,那么就不应该作为担保人。他会因为承担过度的债务负担而使自己的生活质量受到影响。
法律案例:某人因为个人贷款和信用卡透支债务达到了80%的授信额度,他的借款申请因此被银行拒绝,也不能为别人担保。
法律依据:《担保法》第八条规定:“担保人应当具有合理的还款来源,确保能够按照约定的时间和金额履行担保责任。”
三、无固定收入的人
作为担保人,需要保证有足够的偿还能力。如果担保人没有固定收入,就无法保证按时偿还贷款。因此,无固定收入的人不应该成为担保人。
法律案例:某人是一名自由职业者,虽然收入较高但没有固定收入来源,申请为他人担保时被银行拒绝。
法律依据:《担保法》第八条规定:“担保人应当具有合理的还款来源,确保能够按照约定的时间和金额履行担保责任。”
四、法律诉讼风险较大的人
担保人如果存在被起诉或被判决的法律风险,就不应该作为担保人。因为如果发生法律诉讼,担保人可能会因为自己的不当行为而承担更多的风险。
法律案例:某人因为涉嫌违法被警方带走,之后他的亲戚申请他为他们担保贷款,但银行拒绝了申请。
法律依据:《民事诉讼法》第六十一条规定:“当事人受到刑事追诉,应当将有关材料及时送交人民法院。”
五、未成年人
未成年人没有完全行为能力,依法不能独立承担民事责任,因此也不能作为担保人。如果未成年人担当了担保人的角色,那么该担保行为无效。
法律案例:未成年人因自己不清楚担保的含义,而担任了他人的担保人,但当借款人无法按期偿还时,未成年人无法承担担保责任。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十五条规定:“未成年人没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由其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除法律规定或者经过代理人的批准外,自始没有法律效力。”
在贷款过程中,选择一个可靠的担保人非常重要。如果选择不当的担保人会带来巨大的风险。因此,建议贷款人在选择担保人时,不仅要注意担保人的经济情况和支付能力,还要了解担保人的信用情况和债务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