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法院强制执行?

导读:
法院强制执行是司法部门运用强制手段来执行判决书、裁定书或其他法律文书,强制被执行人履行法院判决或裁定所规定的义务的程序。法院强制执行是维护司法权威,保障公民合法权益的一种手段。在民事诉讼中,如果一方当事人没有按照法院判决或裁定的要求进行履行,就可以申请法院强制执行。
强制执行的执行文书包括发生法律效力的民事判决书、裁定书以及依法应由法院执行的其他法律文书。它们一经确定,义务人即应自动履行。如果拒不履行,权利人可以申请法院强制执行。
提出申请的权利人称申请人,被指名履行义务的人称为被申请人。申请人往往是胜诉的原告,也可能是提起反诉胜诉的被告。执行程序是民事诉讼程序的最后阶段,执行完毕,就结束了整个诉讼程序。
法院强制执行的程序
对于申请法院强制执行的当事人来说,必须按照一定的程序进行,具体程序如下:
1. 申请执行:当事人需向执行法院提出书面申请,该申请应当说明被执行人的姓名、住所或者工作单位,申请执行的标的数额、具体金额、财产或者义务的履行内容等。
2. 审查受理:执行法院将对申请强制执行的材料进行审查和受理,如果符合申请条件,执行法院将出具《执行裁定书》,并对其送达给被执行人。
3. 多次要求履行:如果被执行人不履行对其的义务,执行法院将对其进行多次要求履行,并开具相关的证明文件,用于证明被执行人的不履行情况。
4. 查封、扣押、拍卖等执行措施:如果被执行人仍然不履行义务,执行法院可以采取查封、扣押、拍卖等强制措施,对被执行人的财产进行强制执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
第二百四十三条 发生法律效力的民事判决、裁定,当事人必须履行。一方拒绝履行的,对方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执行,也可以由审判员移送执行员执行。调解书和其他应当由人民法院执行的法律文书,当事人必须履行。一方拒绝履行的,对方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执行。
第二百四十六条 申请执行的期间为二年。申请执行时效的中止、中断,适用法律有关诉讼时效中止、中断的规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