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故意伤害致人死亡怎么判?

姚平婚姻家事律师 2023.06.26223人收看
导读:
本文将从律师角度出发,结合相关案例和法律依据,深入分析未成年人故意伤害致人死亡的判决标准和量刑原则,在未成年人故意伤害致人死亡的案件中,律师需要结合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和判断,不能轻易受到外界的干扰和压力,律师建议针对未成年人故意伤害致人死亡的案件,判决结果往往受到社会关注和舆论压力,律师需要始终坚持法律原则和判决标准,不受外部干扰偏颇,2.辩护故意程度:关于故意,律师需要对肇事者的犯罪动机、行为方式、后果等进行全面的调查和分析,证明肇事者的故意程度有限,不能够承担全部的刑事责任。

在我国司法实践中,未成年人的犯罪行为屡见不鲜。那么,未成年人故意伤害致人死亡怎么判呢?针对此类案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规定,凶手如果未满14周岁,则属于刑事责任年龄以下,不承担刑事责任;如果未满18周岁,则属于刑事责任年龄,但仍然属于未成年人,所以判决应根据年龄、故意程度、造成结果等因素综合考虑,进行定罪量刑。本文将从律师角度出发,结合相关案例和法律依据,深入分析未成年人故意伤害致人死亡的判决标准和量刑原则。

未成年人如果已满十二周岁不满十四周岁的人故意伤害致人死亡,情节恶劣,经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追诉的,应当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未成年人如果已满十四周岁的故意伤害致人死亡,应当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如果未成年人未满十二周岁的故意伤害致人死亡,不需要判处刑罚。

案例分析

在现实生活中,未成年人犯罪案例屡见不鲜。比如2013年11月,河南省南阳市宛城区杨集镇一名未满14周岁的男孩,在多次殴打一名同龄女孩后,导致对方不幸身亡。法院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相关规定,判定该男孩无刑事责任能力,由其监护人承担相应的民事赔偿责任。

又比如2018年10月,河南省商丘市某中学内,一名初中女生在上学途中,被同校的两名男生围攻暴打致死。两名男生均未满18周岁,因犯罪事实明确且致人死亡,最终被依法以故意伤害罪定罪处罚。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未满14周岁的人不承担刑事责任;未满18周岁的人在犯罪时有限定刑事责任能力,应当以其实际情况,予以减轻或者免除处罚。也就是说,未成年人在犯罪时应当依照其年龄、有罪数、情节轻重等情况,适用如下量刑规定:

1.从轻或者减轻处罚:未成年人在犯罪时情节较轻,没有危害社会效果的,可以依照本法酌情从轻或者减轻处罚。比如犯罪情节具有救助性质等。

2.从重处罚:未成年人犯罪情节严重,肇事不仅造成人身伤害,而且为社会带来了负面影响,此时应当采取从重的处罚措施。比如,肇事者在事故发生后逃逸、隐瞒行迹、拒不配合调查等行为。

律师建议

针对未成年人故意伤害致人死亡的案件,判决结果往往受到社会关注和舆论压力,律师需要始终坚持法律原则和判决标准,不受外部干扰偏颇。在辩护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1.证明肇事者的年龄状态:在定罪量刑时,肇事者的年龄状态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律师可以通过查阅相关的学籍证明、户籍证明等资料,证明肇事者的实际年龄情况,为肇事者争取合理的量刑结果。

2.辩护故意程度:关于故意,律师需要对肇事者的犯罪动机、行为方式、后果等进行全面的调查和分析,证明肇事者的故意程度有限,不能够承担全部的刑事责任。比如,肇事者的行为是由于一时冲动,未能意识到行为后果等情况。

3.证明肇事者的悔罪态度:如果肇事者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接受了惩罚,积极表达悔罪态度,则律师可以在量刑上争取一些优惠条件。比如,在律师的协调下,肇事者可以主动向死者家属赔偿经济损失,或者主动承担更多社会责任。

在未成年人故意伤害致人死亡的案件中,律师需要结合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和判断,不能轻易受到外界的干扰和压力。合理的辩护和争取,不仅能够为肇事者争取更好的量刑结果,还可以对整个社会秩序的维护起到重要的积极作用。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 【投诉】 功能联系删除
分享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