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谅解书,什么样的谅解书具备合法性呢

导读:
刑事谅解书,一般指刑事案件的受害人与嫌疑人或其家属之间,就刑事案件的结果达成和解,而由被害人一方所出具的法律性质的书面文件。谅解书在刑事案件当中起到很大的作用,一般指刑事案件的受害人与嫌疑人或其家属之间,就刑事案件的结果达成和解,而由被害人一方所出具的法律性质的书面文件。在日常生活当中,可能大部分人不会接触到与之相关的事情,但是对法律知识还是有必要去进行了解。今天我们就来谈一谈,什么时谅解书,什么样的谅解书具备合法性?
什么是谅解书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二百八十八条:公诉案件中,犯罪嫌疑人或者被告人真诚悔罪,通过向被害人赔偿损失、赔礼道歉等方式获得被害人谅解,被害人自愿和解的,双方当事人可以和解。
比如,因民间纠纷引起,涉嫌刑法分则部分规定的犯罪案件,除渎职犯罪以外,可能判处七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的过失犯罪案件等,并不是所有的罪名都可以被谅解。
若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五年以内曾经故意犯罪的,不适用本章规定的程序。根据此条法律法规,如果犯罪嫌疑人或者被告人在取得受害人谅解之后,双方可以和解,但必须是受害人自愿,否则无效。
上述案件当中,张某的家属病急乱投医,听信了保安的话,为了一具谅解书支付了65000元,而张某的总共涉案金额是3300元,显然是不太合理的,最起码保安代表了不了超市。
谅解书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争取减轻量刑很有帮助,这也是为何张某的家属即使觉得65000元是一笔不小的数目,却仍然愿意为此买账的原因。
因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二百九十条:对于达成和解协议的案件,公安机关可以向人民检察院提出从宽处理的建议。
人民检察院可以向人民法院提出从宽处罚的建议,对于犯罪情节轻微,不需要判处刑罚的,可以作出不起诉的决定,人民法院可以依法对被告人从宽处罚。
法律有明确的规定,如果受害人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达成和解,可以对其从宽处罚。但受害人被谅解并不意味着,完全不需要为自己的所作所为付出相应的代价,从宽处理并不表示可以完全避免法律责任的承担。
什么样的谅解书具备合法性
人民法院会根据具体的实际情况,来酌情进行从宽处理。争取从宽处理是很正常的,毕竟所有人都不想吃牢饭,过着失去自由的生活。
但前提是受害人的谅解要发自真心,不能为了减轻量刑才去争取谅解,应该从心底里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是违反法律的行为,是不道德的行为,要诚心诚意的道歉,先取得受害人的谅解,再去考虑减轻处罚的事情。
当然,即使拿到了谅解书也需要经过层层的审核,最起码要保证谅解书的真实性,并确实得到了对方发自内心的谅解。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二百八十九条规定:双方当事人和解的,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应当听取当事人和其他有关人员的意见,对和解的自愿性、合法性进行审查,并主持制作和解协议书。
如果双方协商意见达成一致,犯罪嫌疑人或者被告人取得了受害人的谅解,有关部门有责任和义务对和解的自愿性、合法性进行审查,确保是受害人自愿的前提下谅解对方。
上述案例中,家属与保安达成了一致并没有与超市达成一致,即使出具了谅解书也不具备法律效用,因为超市、家属才是行为人双方,保安不具备这种身份。
张某的盗窃行为无意间给超市的三位安保人员带来了可乘之机,让他们抓住机会犯下了严重的错误,最终以敲诈勒索罪受到了应有的惩罚。
谅解书的最大作用不是为了减轻犯罪分子的惩罚,而是为了用真心诚意的歉意取得受害人的谅解,它也是告诉我们无论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我们都要守好法律的底线,不去做违法乱纪的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