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公序良俗包括哪些行为,民法典公序良俗原则

导读:
公序良俗,即公共秩序与善良风俗的简称。所谓公序,即社会一般利益,包括国家利益、社会经济秩序和社会公共利益。所谓良俗,即一般道德观念或良好道德风尚,包括社会公德、商业道德和社会良好风尚。公序,指的是公共秩序,是指国家社会的存在及其发展的一般秩序;良俗,指的是善良风俗,是指国家社会的存在及其发展的一般道德。
违反公序良俗的行为类型有哪些
公序良俗的概念比较抽象,实际上赋予法官一定的自由裁量权。但实际上公序良俗的内涵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目前,中国学者参考国外判例学说,将违反公序良俗的行为类型化为10种。该类型已经为最高人民法院法官著述采用。可操作性较强。
1、危害国家公序型,比如以从事犯罪或帮助犯罪行为为内容的合同。
2、公害家庭关系型,比如约定断绝父子关系的协议。
3、违反道德型,比如以性行为为对价获得借款的合同。
4、射幸行为型,如赌博有,巨奖销售变相赌博等。
5、违反人权和人格尊严型,比如过分限制人身自由换取借款的情形。
6、限制经济自由型,比如利用互相借款扩大资金实力以分割市场、封锁市场的协议。
7、违反公平竞争型。
8、违反消费者保护型。
9、违反劳动者保护型。
10、暴利行为型,比如民间借贷中约定的高额利息等。
民法典中的公序良俗原则
一方面是指民事主体在参与民事法律关系时,在不违背法律强制性规则的条件下,可以以及公共秩序的一般要求和善良的风俗习惯进行民事行为;
另一方面,民事纠纷的仲裁者在法律规定不足或不违背强制性法律规范的条件下,可以运用公共秩序的一般要求与善良风俗习惯处理纠纷。根据公序良俗原则,民事法律制度对民事主体权利行使作出必须的法律限制性规定,加上公认的道德规范,形成了具有系统性的公序良俗。
采纳公序良俗原则的意义在于,对私法自治进行必要限制、弘扬社会公共道德,建立稳定的社会秩序,协调个人利益与社会公共利益和弥补强行法的不足。公序良俗原则是现代民法一项重要的法律原则,是指一切民事活动应当遵守公共秩序及善良风俗。
公序良俗原则是现代民法一项重要的法律原则,是指一切民事活动应当遵守公共秩序及善良风俗。在现代市场经济社会,它有维护国家社会一般利益及一般道德观念的重要功能。与诚实信用原则相仿,公序良俗原则具有填补法律漏洞的功效。这是因为公序良俗原则包含了法官自由裁量的因素,具有极大的灵活性,因而能处理现代市场经济中发生的各种新问题,在确保国家一般利益、社会道德秩序,以及协调各种利益冲突、保护弱者、维护社会正义等方面发挥极为重要的机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