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事故逃逸认定依据

导读:
在交通事故中,逃逸行为往往给事故的处理带来困难,使受害人的权益难以得到保障。为了加强对交通事故逃逸行为的打击力度,我国法律对逃逸行为进行了严格的规定。本文将从律师的角度进行分析,包含法律依据和案例分析,帮助大家了解交通事故逃逸认定的依据。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一百零一条规定:“发生交通事故后,当事人逃逸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吊销驾驶证,处二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可以并处十五日以下拘留。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规定:“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特别恶劣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以下是一起典型的交通事故逃逸案例:
2019 年 8 月,李某驾驶一辆小型客车在某市道路行驶时,与一辆电动自行车发生碰撞,造成电动自行车驾驶员受伤。事故发生后,李某并未停车查看伤者情况,而是选择驾车逃离现场。事故发生后,电动自行车驾驶员报警,交通管理部门展开调查。
经调查,李某的车辆没有购买交强险,且其在事故发生后逃逸。依据《道路交通安全法》的规定,李某的驾驶证被吊销,并被处以罚款。此外,李某因构成交通肇事罪,被判处有期徒刑。
交通事故逃逸的认定主要依据以下几个方面:
现场勘查:交通管理部门通过对事故现场的勘查,收集证据,判断是否存在逃逸行为。如现场遗留有车辆碎片、当事人遗留的物品等,可以作为认定逃逸行为的证据。
目击证人证言:目击证人提供的证言是认定逃逸行为的重要证据。证人应当如实陈述自己所见的情况,以协助司法机关查明事实。
监控录像:道路上的监控录像可以作为认定逃逸行为的证据。通过调取监控录像,可以了解事故发生时的情况,判断是否存在逃逸行为。
车辆痕迹比对:通过对事故现场车辆痕迹的比对,可以判断是否存在逃逸行为。如车辆痕迹与现场遗留的车辆碎片相符,可以认定为逃逸行为。
交通事故逃逸行为对受害人的权益造成极大损害,影响了社会的公平正义。我国法律对逃逸行为进行了严格的规定,旨在加强对逃逸行为的打击力度。在实际操作中,当事人应积极配合交通管理部门的调查,如实陈述事故经过,以维护自身权益。在必要时,可以寻求专业律师的帮助,以便更好地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