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院起诉费用谁来承担_欠钱起诉流程

姚平婚姻家事律师 2022.09.22415人收看
导读:
公民个人之间的借贷关系属于民间借贷,只要不违反法律和公序良俗,都是受法律保护的。

借贷应采用书面形式,明确双方当事人权利义务关系,借款时间,借款数额,利息计算以及还款时间。

如果借款没有书面手续,微信聊天记录,支付宝转账记录均可作为证据,用于确认双方借贷关系成立。

至于过了还款时间多久可以起诉,取决于权利人(出借人)自己。但不能超过法律规定的诉讼时效,即自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还款到期日)不超过三年。

只要过了双方约定的还款时间,权利人随时可以向所在地基层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要求义务人偿还欠款。

如果债务人(还款义务人)没有提供担保、抵押或质押,该债务纠纷就更简单了。

但不管怎么说,打官司对任何人来讲都是件麻烦事,启动诉讼程序,从立案到审结,简易程序审限是三个月,普通程序审限是六个月。

即便适用简易程序,这期间还不知要往法院跑多少次。

关键是有很多情况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往往会出现一些比较尴尬的情况:法院判决对方当事人还款,并承担利息和本案诉讼费,自对方收到判决书15日后生效,对方当事人最终仍未还款,本案原告人(债权人)只能申请法院强制执行,还要走执行程序,要交申请执行费,尽量向法院执行局(庭)提供被告人可供执行的相关财产情况。

最挠头的是:如果对方当事人“执行不能”,即无力执行,也没有其他财产可供执行,法院只能裁定中止执行,待发现对方有可供执行的财产时,再恢复执行程序。

不过5000块钱不算数额巨大,估计对方当事人东拼西凑也能还你。

朋友或熟人间的小额借贷,相互帮助是值得肯定的,但多数善始不能善终,有的人借钱时像孙子,要他还钱时如大爷,要么就玩失踪找不见人。

如何避免。

一是,聪明人不露富,自己有闲钱有存款不让人知道,谁来找你拆借,没钱。

二是,朋友关系比较近,相互都了解,你也有心帮他,那就先小人后君子,写个书面借款协议,用抵押或质押的形式作为保证,免得日后情况有变,借出的钱打水漂。

千万不要用对方的住房做抵押(其空置的房产可以),就怕将来他还不上借款,法院也不能把他一家老小赶到马路上去住。

社会太复杂,因为是由复杂的人构成的,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尽量把问题考虑得周全些。

谈钱伤感情,这是真的,朋友之间也要斟酌。

诉讼是最终的自救手段,最好别走到这一步。

大家认为对吗?

简答如下:

1、只要过了约定还款时间没还,就可以起诉。

2、金额大小不是问题,哪怕欠一块钱也可以起诉和立案。

3、微信和支付宝记录可以作为证据。

(如认可我的回答,希望点赞或关注,谢谢!)

1、在约定的日期没有还钱就可以起诉,没有时间限制;

2、人民法院应当保障当事人依照法律规定享有的起诉权利。只要符合《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九的规定,法院就必须受理;

3、法律依据:

1)《民事诉讼法》(2012修正)第一百一十九条起诉必须符合下列条件:

(一)原告是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

(二)有明确的被告;

(三)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理由;

(四)属于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诉讼的范围和受诉人民法院管辖。

2)《民事诉讼法》(2012修正) 第一百二十三条 人民法院应当保障当事人依照法律规定享有的起诉权利。对符合本法第一百一十九条的起诉,必须受理。符合起诉条件的,应当在七日内立案,并通知当事人;不符合起诉条件的,应当在七日内作出裁定书,不予受理;原告对裁定不服的,可以提起上诉。

欠钱不还是民事纠纷,那么就可以通过法院诉讼来解决。

1)收集相关证据证明债务属实

2)去法院起诉,申请诉前财产保全

3)法院起诉、立案、庭审、判决

4)胜诉后,如果对方在判决生效两年内没有还钱,可向法院提起强制执行,如果对方就不执行,在一般地区,可以由法警拘留对方当事人,一般是一年一次,一次15日。

诉讼中最好由律师代理,这样在证据链的准备上就会非常充足,胜诉的概率就会比较大,财产的执行也会更加到位,一般情况下最好由律师全权代理,直到执行完成,所以在签订代理合同时,可与律师就这一方面沟通一下,在代理合同中明确约定,不然律师可能打完官司就不管了。

虽然欠钱不还不能通过报警解决,但是可以通过法院诉讼解决,应该没有人愿意每年都被拘留15天吧,希望能够帮助你要回自己的合法财产。

根据新颁布的《民法总则》第一百八十八条的规定,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诉讼时效期间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因此,借钱不还的起诉时效为三年,在债务到期后3年内,建议及时催收、主张权益

有没有书面合同?聊天记录和转账记录可以作为证据,如果没有约定还款期限,这个情况可以随时要求还款。另外,你们口头约定的还款期限有无证据?按你说的25号还款,那26号就可以要了。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 【投诉】 功能联系删除
分享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