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暴力如何起诉离婚_女性面对家暴除了离婚还该如何自保?

姚平婚姻家事律师 2022.10.12来源:律总管168人收看
导读:
一般来说,能家暴的男人心理都是脆弱的,如果不是脆弱的就是长期处在压抑状态又或者在社会上长期处于弱者地位。当他得不到排解时就只能通过比他更弱小的老婆发泄,面对这种情况时,做老婆的也有责任!应及时带他去看心理医生或者报案,用法律的强制性保护自己。一般这种情况会被拘留5-15天,等冷静下来还是需要去看心理医生,一个聪明的女人应当学会倾听

女性面对家暴第一次就应该发出呐喊,勇敢地站出来,与他理论。如不和他争辩,有了一次就有第二次,决不姑息,把他削张气焰打下去。如他不悔改,就到上一级如街道,妇联等部门反映情况。得到妥善解决,当然不能以暴制暴,不能冲动,如其反会造成法律的制裁。屡教不改就叫他滚蛋,去询求自己的幸福。离婚走人,当然也有靠男人吃饭的女人,记住你也有两只手,自己会挣钱,有点骨气,自己养活自己。让这种男人滚的越远越好,活出个样来,让自己的人生更加精彩。

一般来说,能家暴的男人心理都是脆弱的,如果不是脆弱的就是长期处在压抑状态又或者在社会上长期处于弱者地位。当他得不到排解时就只能通过比他更弱小的老婆发泄,面对这种情况时,做老婆的也有责任!应及时带他去看心理医生或者报案,用法律的强制性保护自己。一般这种情况会被拘留5-15天,等冷静下来还是需要去看心理医生,一个聪明的女人应当学会倾听,平时时应该多和丈夫沟通,帮助他排解心理问题!

一、提升自己的技能,提高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让男的知道没有你不行。让他认可你。

二、凡事尽量理性一点,不要遇到事情就吵吵闹闹的,这样男人会很烦的。一不小心就是导火索。

三、不要随便批评你的男人,更不要拿他跟别的男的比较,这样会埋下隐患,助力家暴。

四、注重与丈夫的关系,随时弄点有情调的事情,给生活添点料。

对于有家暴的家庭,离婚是必须,没什么可回旋的,一次可以解释为意外,二次三次,那真的智只能说拜拜了。

家暴只有零容忍才能杜绝,面对被家暴却一直选择无声的宽恕,不管哪种情况,都只有一个原因,就是犯贱。

家暴是有瘾的,只要施暴一次,必定会再而三,三而频。

再次女性必须要懂得运用自身的优势去捍卫自己的权利,在这个法制的社会里,也必须要懂法来保卫自己。

在发生家暴的家庭里,从体力上讲,也许女人拼不过男人,但是智商必须拼过男人,才能保护自己保护身边的人。

我国婚姻法规定两种离婚方式,一是协议离婚,二是诉讼离婚。

发生家暴,协议估计是难谈了,唯有诉讼,根据法律规定的,人身安全保护令,是一种民事强制措施。

即法院为了保护家暴受害人及其子女和特定亲属的人身安全、确保婚姻案件诉讼程序的正常进行而作出的民事裁定,包括禁止被申请人实施家庭暴力、禁止被申请人骚扰、跟踪、接触申请人及其相关近亲属、责令被申请人迁出申请人住所等措施。

《婚姻法》,《反家庭暴力发》这些条例里,在婚姻里的女性都要懂得,才能在恰当的时候给予被施暴的人提供保障。

既然残忍的家暴行为已经使得身体的疼痛无法挽回,那么至少可以通过金钱赔偿来聊以慰藉受伤的心灵,严重的还可以追究施暴者的刑事责任。

一般情况诉讼离婚的历程也会因人而异,对方有意拖着,那必定也是坎坷的。

所以,作为弱势群体的女性,有点法律常识是必备的生活技能,不一定运用,却必须得知道什么时候用,如何收集证据等等,才能合法的保护自己。

其实《反家庭暴力法》里建立了一个人身安全保护令制度,而且最近北京法院首次强制执行了。这其实真的是一个很有用的利器,期待能多普及、多运用。整理了一些知识点:

人身安全保护令包括哪些具体措施?

√ 禁止被申请人实施家庭暴力;

√ 禁止被申请人骚扰、跟踪、接触申请人及其相关近亲属;

√ 责令被申请人迁出申请人住所;

√ 人身安全保护令的保护范围可以包括申请人及其相关近亲属。

去哪里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

当事人因遭受家庭暴力或者面临家庭暴力的现实危险,向受害人经常居住地、加害人经常居住地或家庭暴力行为发生地的人民法院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的,人民法院应当受理。人民法院应当在72小时内作出裁定,情况紧急的应当在24小时内作出。

如何提出申请人身安全保护措施?

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应当以书面方式提出;书面申请确有困难的,可以口头申请,由人民法院记入笔录。申请人身安全保护措施的裁定,无需交纳任何费用。

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需要收集什么证据?

可以是伤照、报警证明、证人证言、社会机构的相关记录或证明、加害人保证书、加害人带有威胁内容的手机短信等。

人身安全保护令的有效期是多长?

有效期不超过六个月,在失效前,人民法院可以根据申请人的申请撤销、变更或者延长。

违反人身安全保护令的后果是什么?

严重的,将追究被申请人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人民法院将给予训诫,可以根据情节轻重处以一千元以下罚款、十五日以下拘留。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 【投诉】 功能联系删除
分享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