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婚的流程和手续办理(离婚夫妻如何办理协议离婚)

姚平婚姻家事律师 2022.11.17来源:大律网7人收看
导读:
离婚有两种方式:协议离婚与诉讼离婚。协议离婚是夫妻通过协商,达成离婚协议,然后相关单位审查同意,颁发离婚证书。根据《民法典》,协议离婚有着一定的办理流程,每个流程需要一定的材料,如果当事人搞不清楚将直接影响离婚的办理。

离婚有两种方式:协议离婚与诉讼离婚。协议离婚是夫妻通过协商,达成离婚协议,然后相关单位审查同意,颁发离婚证书。根据《民法典》,协议离婚有着一定的办理流程,每个流程需要一定的材料,如果当事人搞不清楚将直接影响离婚的办理。

离婚,有两种方式,一是协议离婚,二是诉讼离婚。协议离婚,就是夫妻两人都同意离婚,并就离婚事宜经过协商,达成一致意见,签订了协议书,那么双方到婚姻登记机关办理手续就可。诉讼离婚,就是夫妻双方就离婚事宜不能取得一致意见,通过法律诉讼解决离婚事宜。现在,夫妻离婚走诉讼离婚的很多,但也有不少夫妻处于各种原因协商离婚。那么协商离婚,如何办理离婚手续呢,很多夫妻不是很清楚。

第一,协议离婚需要遵循什么法律

夫妻双方协议离婚遵循的法律为《民法典》,原来的婚姻法等有关男女婚姻关系的法律都已经作废,已被《民法典》收纳。《民法典》自二〇二一年一月一日起正式实施。

第二,协议离婚需要哪些流程?

按照《民典法》的要求,协议离婚手续需要以下流程:

01,夫妻申请离婚,填写上交有关材料;

02,户籍所在地的民政局受理夫妻离婚申请;

03,给予30天的离婚冷静期,自民政局受理离婚后计算;

04,民政局就双方离婚的合法性进行审查;

05,符合条件的,民政局给予办理离婚手续,向夫妻双方颁发离婚证,夫妻各一份。

第三,协议离婚在何处办理?

无论夫妻双方在哪里,也不管你们在哪里结的婚,协议离婚都要回户籍所在地民政局办理。如果男女双方的户籍地不在一处,那么就看在何处办理的婚姻登记手续。如果在男方的户籍地办理的婚姻登记手续,那么就到男方的户籍所在地办理离婚手续。如果是在女方的户籍所在地办理的婚姻登记手续,那么就到女方户籍所在地办理离婚手续。

第四,协议离婚他人可以代为办理吗?

协议离婚,他人不能代理,必须是夫妻两人到民政局婚姻登记处办理,缺一不可,不能委托任何人代为办理,这是婚姻的严肃性所决定的,不能马虎。

按照目前的法律规定,协议离婚要进行两次,一是向有关单位提交离婚材料,二是30天冷静期过后,如果夫妻两人对离婚没有分歧意见,那么有关单位批准离婚,向夫妻双方颁发离婚证。这两个特定的时期,每次夫妻本人都要到现场,不得缺席。

第五,第一次需要提交什么材料?

办理协议离婚,需要到婚姻登记机关两次,第一次是手持或者递交申请离婚的材料。需要什么材料呢,以下材料是不可缺少的:

01,夫妻家庭的户口本;如果夫妻不在一个户本上,那么要各自持有各人的户口本。

02,离婚夫妻的居民身份证,是夫妻两人各自的居民身份证,只拿一个人的肯定不行;

03,结婚证,这个是不能缺少的。如果结婚证丢失,请到有关单位补办或出具证明,证明你们已经结婚,存在夫妻关系;

04,《离婚协议书》。001,《离婚协议书》属于法律文书,是夫妻双方就离婚事宜协商一致,形成的文书。这个夫妻双方还是要认真对待,如果双方没有把握,最好找一个相关律师。002,《离婚协议书》用A4纸打印,一式三份,一份上交有关单位审查,离婚的夫妻各持一份。

05,双方照片。离婚时需要夫妻各自的照片,而不是你们的合影照。要求是近期半身免冠证件照片,大小2寸,每人2张。

06,《申请离婚登记声明书》。《申请离婚登记声明书》由相关机关统一印制,离婚夫妻领取后按要求填写、签字就可。

离婚的两种方式为协议离婚、诉讼离婚,各有各的好处,也各有各的不足。

协议离婚的优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双方就离婚的事情,通过协商达成协议,避免了吵闹,这样保全了双方的面子,避免了外人说笑调侃,有利于以后的生活。二是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当然,离婚对孩子都会留下阴影。但是协议离婚与诉讼离婚相比,对孩子的负面影响要小得多,有利于孩子的成长。

协议离婚是夫妻商定离婚,在离婚中应注意以下事项:

一是离婚材料上交有关单位后,如果夫妻一方或者双方对离婚有了反复,那么就不要再去有关单位,30天冷静期过后,你们的离婚申请也就自动作废。

二是离婚协议要妥善保存,将来也许会用得着。离婚协议是夫妻离婚的法律文书,其规定了夫妻就离婚事宜达成的协议,比如财产的分配、孩子的抚养等问题。如果有不遵守的一方,那么离婚协议书就会派上用场。

三个孩子的抚养问题是离婚协议的关键内容。如果夫妻双方有了孩子,那么关于孩子的抚养问题,谁抚养、抚养费怎么出都要达成协议。如果达不成协议,那么夫妻离婚就是一句空话。

夫妻之间结婚容易,离婚也不难,但是想过好日子真的不容易,且行且珍惜,不要轻言离婚。如果真的要离婚,最好是协议离婚,有话好好说。将感情彻底打碎的诉讼离婚,对谁都不好,特别是对孩子。

离婚是否需要对方同意

01,离婚是否需要对方同意?

离婚不需要双方同意。按照《民法典》的规定,男女有结婚的自由,夫妻也有离婚的自由,夫妻离婚是不需要对方同意的。根据夫妻是否同意离婚,离婚有两种方式:协议离婚、起诉离婚。

协议离婚的办理机关是办理婚姻登记的机关。协议离婚的条件是:第一,男女双方都自愿同意离婚;第二,双方就离婚事宜达成并签署《离婚协议》。然后,夫妻到所在地的婚姻登记机关办理离婚事宜。办理机关自接到离婚申请、离婚协议,期满30天以后,如果双方没有就离婚事宜提出不同意见,则婚姻登记机关办理离婚手续,给双方颁发离婚证,双方的婚姻关系宣告结束。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办理离婚手续的单位是双方或者一方所在地的婚姻登记机关,不一定是双方的结婚手续办理机关。

如果双方对离婚或者相关事宜有争议,不能就离婚事宜协商一致,如一方同意离婚另一方不同意,或者双方都同意离婚,但不能就财产分配、孩子抚养等事宜形成一致意见,那么夫妻任何一方都可以向法院起诉离婚。

一般来说,离婚是一件伤感情的事情,但起诉离婚更伤感情。通过起诉离婚的夫妻,完成离婚也就基本成为陌路人。

02,离婚需要带什么证件?

协议离婚,需要双方的身份证、结婚登记证等证明的原件、复印件,离婚协议若干份。

起诉离婚,需要的基本资料包括:第一,身份证原件,用于起诉前的审核,审核完就归还;第二,需要提交双方夫妻关系的证明材料,通常情况下需要双发的结婚证或者婚姻登记机关的婚姻状况证明;第三,向法院提交子女的出生证明、户口本。

起诉离婚,你要有心理准备的是:一般情况下,第一次起诉法院不会判离婚的;如果你是第二次起诉,那么有的时候你还需要从法院开具上一次判决的生效证明。

03,结婚证不在手上,怎么离婚?

结婚证是男女双方存在婚姻关系的证明,无论是协议离婚还是诉讼离婚,都需要结婚证。因为各种原因比如丢了、对方藏匿了等,导致自己手上没有结婚证,怎么办?

手上没有结婚证,诉讼离婚好说,一般来说婚姻登记机关可以查到你们的结婚证明的。到法院离婚,婚姻证明是一定要的。如果你手上没有结婚证,想起诉离婚,可以拿着身份证到民政局开一个婚姻证明,就可以起诉。到民政局,找到婚姻登记机关,你就说:我结婚证丢了,想开个结婚证明,民政局的相关部门就会给你开。上面有民政局的盖章,拿着这个婚姻证明,法院就可以立案了。现在民政局已是全国联网,这个结婚证明在你结婚登记处或者在你当前所在地都可以开到。

04,怎么拖延离婚的时间?

夫妻之间不能就离婚事宜形成一致意见,同意离婚的一方上诉到法院,不同意离婚的一方往往会采取手段干扰离婚,当然干扰拖延的目的可以不同。有的干扰目的是拖延离婚时间,纯粹让对方不舒服。有的就是不想离婚,所以采取拖延手段。对于不想离婚者,要利用拖延得到的黄金时间,积极想办法挽救婚姻。

起诉时,不同意离婚的一方可以采取以下方法,达到拖延的目的:第一,接到应诉通知后,在法庭上向法官明确表示:因为你们的夫妻感情没有破裂,还存在调解和好的可能,坚决不同意离婚;第二,提出管辖权异议。如果对方是在你的户籍所在地提起的离婚诉讼,依照法律诉讼,你可以提出管辖权异议,可以将案件移送到你经常居住地居住一年以上的所在地法院;第三,一审法院判决之后,你可以不同意一审的判决,提起上诉,可以拖延2到三个月的时间。

05,对方拖住不同意离婚怎么办?

结婚是男女双方的事情,离婚同样是夫妻双方的事情。离婚时,如果一方不同意离婚,另一方怎么办?另一方首先要考虑双方是否有和好的可能,如果没有和好的可能,去意已决,只有起诉离婚了。

第一次起诉离婚成功的不多,但是根据民法典的规定,符合以下情况的,第一次起诉离婚就可以判离:第一,配偶一方重婚,或者长期与其他异性同居的;第二,一方存在长期家庭暴力的;第三,有遗弃或者虐待家庭成员的;第四,夫妻双方因为感情不合分居满两年以上的。如果不存在上述情况的话,第一次一般都不会判决离婚。

如果你去意已决,第一次不判决离婚后,建议你立即分居,分居满一年之后再次提起离婚诉讼,法院一般都会判决离婚。这里要注意两件事,一是要有分居的证明材料,比如租房合同、缴纳租金证据等。二是分居期间尽量不要与对方往来,更不能重新居住在一起。

06,起诉离婚,被告不到庭怎么办?

起诉离婚开庭的时候,被告出于各种目的,往往不会到庭应诉,对判决结果是否有影响,原告如何应对?

到法院起诉离婚,被告不到庭怎么办?被告不到庭,一般来讲,法官第一次都不会判决离婚的,那么你需要至少起诉两次以上。根据最新的《民法典》规定,如果你第一次起诉离婚未判离婚后,立即与对方分居,在双方分居满一年后,再次起诉离婚,法院应当判决离婚。这个时候你需要搜集、准备双方分居满一年的证据,证据备好后,提起第二次诉讼,这种情况下一般都会判决离婚。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 【投诉】 功能联系删除
分享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