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犯罪有哪些罪名 _网络谣言犯罪

姚平婚姻家事律师 2022.11.2510人收看
导读:
当网络社交在人们现实生活中占得比重越来越大时,网络侵犯行为对人们的影响也愈加明显。比如网络谣言,轻者属于民事侵权,重者可能构成刑事犯罪。

当网络社交在人们现实生活中占得比重越来越大时,网络侵犯行为对人们的影响也愈加明显。比如网络谣言,轻者属于民事侵权,重者可能构成刑事犯罪。

如果从法律上给网络谣言下一个定义的话,可以将其归纳为:网络谣言,是指行为人通过信息网络散布谣言的行为,具体表现为行为人基于主观故意的心态,捏造或者传播捏造的对他人的社会评价降低或者对社会秩序、国家政权等带来混乱与冲击的虚假内容,并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本文主要讨论网络谣言的刑事法律责任。

一、网络平台的法律属性

网络平台是一个虚拟的平台,从物理实体的角度看,它的构成似乎只是服务器、用户的使用终端、提供网络接连服务的电信公司,扯得远一点也许还包括网线。网络谣言常见的构罪形式有寻衅滋事罪、敲诈勒索罪、诽谤罪、非法经营罪等,以寻衅滋事罪为例,对于网络谣言要构成本罪的条件之一是“在公共场所起哄闹事,造成公共场所秩序严重混乱的”,那么网络平台是不是公众场所呢?

答案是肯定的,早在2013年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中就明确了信息网络属于公共场所。自此公众场所不再只有砖瓦水泥等材料组成的物理实体场所,网民们依靠网线或无线信号连结的网络平台也属于公众场所。

二、网络谣言犯罪的种类

按照侵犯的法益不同,网络谣言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一)侵犯国家法益

以国家或国家组织机构为对象进行造谣,侵犯了国家的利益,常见的罪名有: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罪、煽动分裂国家罪、战时造谣扰乱军心罪、战时造谣惑众罪等。

(二)侵犯社会法益

对于刑法中对社会法益保护的侵犯,主要体现在分则的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类犯罪和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类犯罪。主要罪名有:非法经营罪,编造并传播证券、期货交易虚假信息罪,损害商业信誉、商品名称罪,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罪,煽动暴力抗拒法律实施罪,寻衅滋事罪,组织、利用会道门、邪教组织、利用迷信破坏法律实施罪,组织、利用会道门、邪教组织、利用迷信致人死亡罪等。

(三)侵犯公民个人法益

主要有诽谤罪、寻衅滋事罪、敲诈勒索罪等。

三、网络谣言的特点

移动互联时代,网络谣言具有以下特点:

(一)传播速度快、范围广

相较于传统谣言的口口相传或者纸媒时代慢传播,移动互联时代的谣言可以在网络平台实时传播,不同平台之间的传播时间差也可以忽略不计,如微博上的谣言可能几分钟后就被人编辑好在微信群组、朋友圈、公众号上传播。加上网络的互动性特点会使得谣言的传播速度和范围被不断加快、扩大,简直比计算机病毒传播的速度都快,甚至一些网络谣言会被“全球共享”。

(二)专业化程度高、隐蔽性强,难以被普通人识别

许多网络谣言被创制者披上权威的外衣,导致许多普通民众难以识别,这些人就可以被作为传播谣言的工具使用,这也使得刑法打击网络谣言的现实基础薄弱。

(三)网络造谣成本低,牟利性明显

网络谣言的生产者可能是一个团队,也可能是一个人加上一台电脑甚至手机就可以完成,网络造谣的低成本加之可能带来的“丰厚”收益,使得一些人铤而走险,造谣者、传谣者开始呈现明显的专业化、职业化特点:“网络公关公司”“策划营销组织”“网络推手”已经成为网络犯罪“黑灰产”中的重要成员。

四、(一)编造、传播虚假信息,侵犯他人、社会法益

1. 行为人利用社会热点问题,炮制谣言、制造话题,误导公共,造成社会秩序严重混乱。

2. 行为人利用信息网络侮辱、恐吓他人,情节恶劣。

3. 对特定公司、企业捏造并散布虚伪“事实”,损害他人商业信誉,给他人造成重大损失。

(二)捏造事实诽谤他人

捏造损害他人名誉的事实,在网络上传播,对他人的工作、生活造成严重影响。

(三)有偿删帖行为构成非法经营

此类案件在实务中较为常见,有专门的从事造谣、炒作、删帖的所谓公关公司,通过发布网络谣言对被害人施加压力,再以有偿删帖为手段牟利。也有利用在网络平台工作的便利条件,进行有偿删帖。

或者对被害人的负面信息进行收集后发布,进而联系被害人进行有偿删帖的。在实务中上述行为一般构成非法经营罪。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 【投诉】 功能联系删除
分享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