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离婚协议书(离婚协议书需要注意的问题)

姚平婚姻家事律师 2022.12.06来源:大律网4人收看
导读:
离婚协议书中主要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男女双方自愿的、互相认可的;通过民政机关或者法院审核的。离婚协议书是指即将解除婚姻关系的夫妻双方所签署的、关于财产分割、子女监护与探视、配偶赡养费以及子女抚养费等的书面协议。

离婚协议书中主要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男女双方自愿的、互相认可的;通过民政机关或者法院审核的。离婚协议书是指即将解除婚姻关系的夫妻双方所签署的、关于财产分割、子女监护与探视、配偶赡养费以及子女抚养费等的书面协议。

离婚协议书

甲方(男): ,身份证号码:。

乙方(女): ,身份证号码:。

甲、乙双方于xxxx年xx月xx日登记结婚,现双方感情确已破裂,无法继续共同生活且没有和好可能,故双方向婚姻登记机关申请离婚。经双方充分协商后,就财产分割及子女抚养问题自愿达成协议如下:

一、甲乙双方的婚生子xxx归乙方抚养,甲方每月给xxxx元生活费,直至xxx年满十八周岁为止,乙方抚养期间,甲方依法有权探望。

二、甲乙双方夫妻关系存续期间,有银行存款、支付宝、微信里的现金等若干,由双方平均分配。

三、甲、乙双方夫妻关系存续期间,用夫妻共同财产购买的粤车牌号为XXXXXX号小车、坐落于XXX省XXX市XXX区XXX路XXX号XXX的房产,归夫妻双方共同所有,离婚后将该财产全部变现,款项在偿还银行按揭贷款后由双方平均分配。

四、甲、乙双方夫妻关系存续期间共同所有的XXXXX公司的股份全部归甲方所有,由甲方补偿乙方xxxx元,该款项于本协议生效后三日内一次性支付,补偿款支付后,乙方需配合甲方办理变更登记手续。

五、甲乙双方的婚前财产xxxxxxxxxxxxxxxxxxxx归各自所有。

六、甲乙双方夫妻关系存续期间向xxx借款xxx万元由甲乙双方各承担一半,甲乙双方均承诺夫妻关系存续期间无其他对外负债,如有负债由各自自行承担。

本协议一式叁份,双方各执一份,婚姻登记机关存档一份,在双方签字,并经婚姻登记机关办理相应手续后生效。

甲方: 乙方:

日期: 日期:

离婚协议书需要注意的问题

第一:对双方恋爱、登记结婚及生育子女的情况进行概括性的介绍。比如说某年某月认识恋爱、某年某月某日在某地民政局登记结婚,于某年某月生育孩子。描述这些事实经过的作用是什么呢?一是证明双方存在合法婚姻关系,二是为接下来解除婚姻关系问题,未成年子女的抚养监护问题做好铺垫。

第二:简明扼要地描述清楚导致夫妻感情破裂的原因,双方经过自愿协商一致,同意解除婚姻关系。

第三:关于未成年子女的抚养监护问题,必须写清楚如何抚养,由谁监护,抚养费如何支付,具体的支付时间。

第四:关于不抚养监护孩子的一方对未成年子女的探望权,必须约定清楚明确。不管是一周探望一次还是一个月探望一次,男女双方的权利义务要明确具体,以免离婚以后发生争执。

第五:关于夫妻共同财产的分割。这一条在协议离婚当中是重点,双方必须将属于夫妻共同财产的范围明确具体的固定下来,并进行明确具体的分割。一般的夫妻共同财产包括房产、车辆、股权、有价证券、银行存款、现金储蓄、债权、投资收益、住房公积金、贵重机械设备、珠宝首饰、文物字画等,农村财产还包括承包土地、粮食、牲口等。一般的衣物或家具家电生活用品,也可以进行分割。

第六:关于夫妻共同债务的承担。这一条一定要区分清楚哪些是夫妻共同债务,哪些是个人债务。比如说一方因个人问题借的债务,既没有用于家庭生活开支或投资,也没有让配偶知晓,这样的债务属于典型的个人债务。如果因家庭生活需要或家庭投资形成的债务,则属于夫妻共同债务,男女双方对此共同债务承担连带赔偿责任。最典型的就是一方交通肇事形成的赔偿债务,很多老百姓都认为谁交通肇事由谁承担,但是法院通过对车辆的所有权及使用目的综合认定为夫妻共同债务。还有信用卡透支的债务,表面上看起来属于夫妻共同债务,但是银行只会向持卡人主张债权,这些问题都要合理的安排好。

第七:关于房屋的过户问题、未成年子女的户籍迁移手续问题。协议离婚,属于夫妻共同财产的房屋一般都约定给一方,由获得房产的一方对另一方进行相应的经济补偿。因为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房屋产权是男女双方共有,协议离婚后变更为一方独有,接受经济赔偿的一方有义务配合获得房产的一方进行过户,这是毋庸置疑的。还有未成年子女的户籍迁移问题,原来是落户跟着男方,现在协议离婚孩子跟着女方,由女方抚养监护,孩子的户籍不迁移跟随女方,孩子办理入学、医疗保险都不方便。这些问题,双方在协议离婚是应当约定明确,免得离婚后产生新的纠纷。

第八:在离婚协议上注明双方协议离婚时身体健康,没有重大疾病,并附上近期的医院体检证明(有的地区不用提交)。

第九:在离婚协议上注明该协议是双方自愿协商一致达成,没有任何威胁、胁迫的行为,并由男女双方签字捺印确认。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 【投诉】 功能联系删除
分享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