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老公打了怎么处理/家暴一般会怎么处理

导读:
艾利西·弗利特如是说:“暴力不是开始于一个人卡住另一个人的脖子,它开始于当一个人说:“我爱你,你属于我。”
对于家庭暴力,不少人认为这不过是“家丑不可外扬,床头打架床尾和,打是亲骂是爱”,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社会各界不断的努力,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家暴并非家务事而是对人权的侵犯,是违法犯罪的行为。
在研究了400多起家暴案件后,美国心理学家雷诺尔·埃德那·沃克发现了施暴者共同的行为规律———家庭暴力循环。
家庭暴力循环
沃克将家庭暴力循环总结为4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即为愤怒积蓄期。在愤怒积蓄期中,因为生活的不如意,施暴者的内心焦虑等原因使得对另一半的不满不断增加,外部特征为情绪暴躁易怒,喜欢指责另一半,认为另一半不懂自己。
在暴力发生期,施暴者积蓄的不满就像一个封闭的蓄水池,一旦水满了就会溢出来,施暴者的负面情绪不断积压,超过了临界值就会爆发出来。在家暴初期,行为往往是比较轻微的,如推搡,扇耳光等。
在道歉原谅期,施暴者往往会寻找各种借口,认为暴力并非本意而态度诚恳的道歉,请求受害者的原谅。而大多受害者往往基于各种原因最终原谅了施暴者,而在这一步,家庭暴力循环便开始了。
最后在蜜月和好期,为了获取受害者的信任,施暴者往往会使出浑身解数去讨好受害者,如带受害者去高档餐厅吃饭,送礼物给受害者,双方度过一段甜蜜的无暴力期。而这只是下一次家暴来临前的平静。
然而,由于双方的沟通模式并没有改变,问题只是在风平浪静中被隐藏起来了。你以为他改邪归正了,其实他在等大招CD。
同时,随着循环的持续进行,它们彼此的间隙会越来越小,同时某些阶段如蜜月和好期则会消失,暴力程序不断升级,最后甚至威胁受害者的生命。
在研究中,施暴者被分成了三种不同的类型,分别是边缘型,只打家人型和反社会型。
其中只打家人型占到50%,顾名思义,这类型的施暴者看上去与平常人无异,仅对家人动手,且暴力程度比较低。这是因为他们的内心对于亲密关系,男女角色的看法是有偏差的,由此导致的家暴结果。
而其中最为极端的为边缘型,这类施暴者通常对自身价值的不确定性,对亲密关系过于依赖,控制欲强,情绪起伏不定。在面临失去亲密关系的情况下,他们是最后可能说出“敢分手就杀你全家”这样的话的,并且很多时候真的会付诸行动。
最后一类就是反社会型了。这类施暴者的特点是通常有犯罪前科,他们不仅殴打家人,还可能存在其他的犯罪行为。他们通常比较自私,冷漠,缺乏同理心,认为暴力是解决一切问题的良方。
看到了上述触景生情只占俩字的行为,有人可能想问了:为什么这些家暴案件的受害者们不离开施暴者呢?更有甚者,每当家暴案件发生的时候总会有这样的声音(你就是太懦弱了,没有勇气离开他;你不会是有受虐倾向吧?就喜欢被人打)其实,受害者并不是不想离开他们,而是不能。在面对家暴时,受害者往往表现出习得性无助和以暴制暴两种行为方式。
早在上世纪60年代,心理学家马丁·沙利格文做了一次实验。他将几条狗放在一直铁笼子里,每天不定时地电击铁笼子的各个部位。开始,狗们在笼子里不断左右跳跃,试图躲避电击,但它们很快便发现无处可躲。狗们于是停止了积极的躲避行为,而改为采取尽量减少痛苦的方式,如受到电击时,就脸朝下趴在铁笼子里一动不动,以尽量减少痛苦。而沙利格文在后期以人为对象的实验中也发现了这样的情况。这样的长期遭受挫折与失败,在自己努力也于事无补的情况下放弃尝试的消极心态被称为习得性无助。
习得性无助
在家暴案件初期,被习得性无助这一心态笼罩的受害者也曾积极的说出过真相,向外部寻求过帮助。然而,因为大众对于家暴这一案件的认识误区,导致这些求助不仅没有得到预想中的效果,反而招来了施暴者的憎恨,换来一顿又一顿暴打,受害者就在这样的环境中慢慢的自暴自弃逆来顺受,放弃了抗争。
而第二种以暴制暴是一种极端而又常见的家暴处理方式:受害女性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主动物理消灭丈夫。当受害者女性觉得暴力程度严重到危机自己以及家人生命的时候,她们往往会采取积极的措施奋起反抗,杀死施暴者。且由于行为人处于极端的情绪之中,伴随着愤怒,发泄,很多人在事后会选择性失忆,不记得自己做过什么。
当发生第一次家暴的时候,受害者一定要高度重视,将其扼杀在萌芽阶段。可以选择报警让公权力介入,可以寻求施暴者父母的帮助对其劝诫,同时自身要摆明立场,给予施暴者威慑。若施暴者毫无悔改之意,受害者应该当断则断,及时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并起诉离婚。
同时,我们需要保留家暴的相关证据,那么具体是什么样的证据呢?
(1)悔过书或保证书。不少施暴者都主动签署过悔过书或保证书,受害者也可提出要求,这可以成为家暴的证据。
(2)相关机构干预证明:警方的出警记录,笔录,妇联,社区等机构出具的证明。
(3)伤情证明:医院的诊断证明,病历收据,受伤的照片以及警方指定鉴定机构出具的伤情鉴定报告。
(4)证人证言:亲属,邻居等目击者的证词。
(5)视听资料:施暴者威胁恐吓的语音,信息,有条件的可以在家中安置摄像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