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劳务派遣能转正式工吗_事业单位劳务派遣工作值得去吗

姚平婚姻家事律师 2022.09.16来源:律总管842人收看
导读:
事业单位10年人事工作经验,可以负责的告诉你,想进体制内,基本没戏。虽然国家早几年就已经提出同工同酬,但是基本上没有几个单位能做到;有个别单位经济效益好,可以勉强达到同工同酬,还有个别单位效益特别好(这种是干的多得的多),编外人员甚至可以超过体制内人员的待遇。想进入体制内,主要有第一,公考,第二,直招(情况还可以分),第三,军转安置。当然其他地方政策可能有特殊。

事业单位10年人事工作经验,可以负责的告诉你,想进体制内,基本没戏。虽然国家早几年就已经提出同工同酬,但是基本上没有几个单位能做到;有个别单位经济效益好,可以勉强达到同工同酬,还有个别单位效益特别好(这种是干的多得的多),编外人员甚至可以超过体制内人员的待遇。想进入体制内,主要有第一,公考,第二,直招(情况还可以分),第三,军转安置。当然其他地方政策可能有特殊。

劳务派遣职工一般指的是机关事业单位编外人员,他们有政府或者单位指定的劳务派遣公司挂靠劳动关系,给职工缴纳五险或者五险一金。

劳务派遣职工的各种工资待遇跟在编职工差距很大。毕竟编制人员是有国家设定编制,专门有财政保障待遇的。而编外人员,是政府为了弥补工作人员的不足,专门找的编外辅助人员。绝大多数地方的备案辅助人员都没有行政执法权,只能参加一些临时性、窗口性、非保密的岗位工作。表现的再优秀,一般也很难得到对应的奖金奖励。确实有一部分优秀的编外人员能够晋升为部门负责人,但是仍然名不正言不顺的,如果是有编制的岗位,编办肯定会任命对应的编制人员。也就相当于鹊巢鸠占,混编混岗使用了,反正属于违规行为。

编外人员可不可以直接转为事业编?

目前,在辅警的工作岗位中确实有一定的照顾制度。比如新疆地方性公安局招聘,一年期满考察符合条件直接转入事业编制。泸州市政府推行“事业编制辅警”政策,将地方闲置事业编制调剂到公安机关使用,编制多达430多个。辽宁辅警体制改革,在职工作满3年,表现优异的,即可报考转事业编制,计划编制1300余个。北京获得个人二等功可以转为事业编文职,荣获个人一等功可以转为公务员警员。

劳务派遣只能以辅助形式存在

人社部法规司有关负责人解释,所谓劳务派遣,是指一个劳务派遣单位招用劳动者后,将劳动者派遣到另一个用工单位去工作的经营行为。比如,某劳务派遣公司招了一批人,并与之签订劳动合同,将这些人派遣到某银行工作。看上去这些人在银行上班,实际上并不是银行的人。

人社部法规司有关负责人介绍,自2008年《劳动合同法》颁布实施以来,全国人大已经进行了两次执法检查。检查中发现,劳务派遣发展太迅猛,超乎想象。“原本仅用于临时性、辅助性、替代性(下称“三性”)岗位的劳务派遣工,实际操作中被部分用工单位滥用。不少企业劳务派遣工人数比正常用工人数还要多。”这种现象引发的问题是,对职工权益的侵害,如同工不同酬、社保待遇有差异、职业发展受限等。

“在这样的背景下,这次修订后的《劳动合同法》针对劳务派遣中的突出问题进行了修改。其最主要的立法目的,就是控制劳务派遣的数量,防止冲击正常用工;同时维护职工权利,纠正同工不同酬的现象。”人社部法规司有关负责人表示,修订后的《劳动合同法》里面有明确的规定,劳务派遣用工只能作为劳动用工的辅助形式存在。

劳务派遣“三性”岗位有规定

劳务派遣用工范围限定在了“三性”岗位(临时性工作岗位、辅助性工作岗位、替代性工作岗位)内,但“三性”岗位如何认定?这个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

人社部法规司有关负责人表示,修订后的《劳动合同法》对此进行了界定:临时性工作岗位是指存续时间不超过6个月的岗位;辅助性工作岗位是指为主营业务岗位提供服务的非主营业务岗位;替代性工作岗位是指用工单位的劳动者因脱产学习、休假等原因无法工作的一定期间内,可以由其他劳动者替代工作的岗位。实践表明,“三性”岗位中,以“辅助性岗位”在企业中的使用最广。同时,修订后的《劳动合同法》规定,被派遣劳动者享有与用工单位的劳动者同工同酬的权利。“劳务派遣公司准入门槛也提高了。”该负责人说,今后,经营劳务派遣业务的注册资本由原来的“不得少于50万元”提高至“不得少于200万元”,还要有与开展业务相适应的固定的经营场所和设施等。违反以上规定,企业将面临相应的处罚。“在这样的背景下,企业如何处理现有的劳务派遣工?”人社部法规司有关负责人表示,预计将有3种可能,一是将原派遣员工转成企业直接雇用;二是将部分业务以外包形式完成;三是继续使用派遣。“这至少意味着,将有成批劳务派遣工被转正,这是一个利好消息。”

劳务派遣用工比例还未确定

尽管如此,业界仍关注一个焦点问题:在用工中,既然劳务派遣处于辅助地位,那么,劳务派遣用工比例到底是多少?修订后的《劳动合同法》要求,用工单位应当严格控制劳务派遣用工数量,不得超过其用工总量的一定比例。但对于限制用工的比例,却没作出明确规定,只表示“具体比例由国务院劳动行政部门规定。”而此前,社会上一度流传着劳务派遣用工比例为10%的说法。这种说法是否可靠?

人社部法规司有关负责人表示,在此前的讨论中,的确有部门提出将企业劳务派遣用工比例限制在10%,但考虑到监控难度很大,,最终并没有明确限定这个比例,“这个比例暂时还出不来”。不过,该负责人表示,如果未来出台统一的用工比例限制,应该还是会在10%的基准线上下浮动,但具体如何,仍值得期待。

“小良观点”:关于单位如何使用劳务派遣工,在《劳务派遣暂行规定》中有着明确的定义。劳务派遣是有机会转成事业编制的。但请注意,确实是有机会。这个机会有多大?切实的来说吧,对于需要转正的那些人来说,这个机会几乎约等于没有。不用说转正事业编制了,就是国企中的劳务派遣转正都千难万难!不亚于西天取经,如果您把人生赌在转正事业编制上,注定是一条伤不起的道路。

一、法律中对劳务派遣的规定

(1)规定的使用劳务派遣的岗位:临时性、辅助性或者替代性的工作岗位

法律依据《劳务派遣暂行规定》第二章用工范围和用工比例第三条用工单位只能在临时性、辅助性或者替代性的工作岗位上使用被派遣劳动者。

临时性工作岗位。

是指存续时间不超过6个月的岗位;

辅助性工作岗位。

是指为主营业务岗位提供服务的非主营业务岗位;

替代性工作岗位。

是指用工单位的劳动者因脱产学习、休假等原因无法工作的一定期间内,可以由其他劳动者

(2)规定了使用劳务派遣岗位的数量

第四条用工单位应当严格控制劳务派遣用工数量,使用的被派遣劳动者数量不得超过其用工总量的10%。

二、劳务派遣的本质:没钱没地位

法定没地位

从法律中给定的明确定义来说,我们就能看出劳务派遣工在单位的工作内容,都不是核心岗位,都是临时性,辅助性,替代性的岗位。注意,这里是国家法律给定的定位,实际中,也许有一定出入,但是,在法律的引导下,劳务派遣就是从属定位。这是不争的事实。

实际没钱没地位

除了这些,劳务派遣的员工其实和事业单位是没有多少劳务关系的。劳务派遣工的所属公司是劳务派遣公司,事业单位为什么不直接招聘而是使用劳务派遣,为了省钱。用完就走,不用负担终身。劳务派遣公司怎么赚钱?当然是赚个抽成,向事业单位一个人要5000,发到派遣工头上,可能只有3000。这样层层结算下来,派遣工和正式工的收入就会体现出来。同工同酬没为题,绩效不同呀,有些单位还有保密费,技术费等变相给正式工的钱,没办法,人家才是正经的自己人,派遣工只是劳务公司的人。

劳务派遣工一般情况下是没有机会转事业单位的,原因如下:

1、派遣制形势下的员工,本质上是属于劳务派遣公司的,而和自己所在的事业单位没有多大关系。换句话来说:事业单位以向劳务公司购买服务的形式购买派遣员工的劳动力,并向劳务公司支付报酬(当然,现实没有这么冷冰冰),派遣员工则是按照公司的要求,完成服务输出。

2、聘用方式不同,事业单位的人员进入,一般都是要经过笔试、面试、政审等程序,才能进入编制,而临时工则是通过劳务派遣合同,就可以进入,方式不一样,注定了是两条平行线。

3、派遣工转事业编这个口子肯定不能开。要是这样做了,就会破坏一样每个人都很在乎的社会意识形态---公平。只要有了第一次,后边就会源源不断(小路走的多了,大路就没人愿意走了)。

当然,也不是绝对不可以,比如立功了的,就可以转正,此次疫情就有这样转正的,不过这样的条件不可复制,如果有想法,还是踏踏实实准备,考进来。

1.有巨大贡献

2.军队专业

3.通过考试

基本上这三种途径。

转的几率不是很高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 【投诉】 功能联系删除
分享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