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事故次责赔偿

导读:
发生交通事故负次要责任会怎样赔偿?
交通事故经交管部门的调查、检查、勘验、鉴定等程序后,交管部门需作出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对事故发生的情况及各方的事故责任进行明确。事故责任的类型分为全部责任、主要责任、次要责任、同等责任及无责任。
假设肇事机动车一方承担事故的次要责任,那么在对事故造成的损害赔偿问题上,赔偿责任有又该如何呢?对于交通事故责任与交通事故赔偿责任的规定可见我国《交通安全法》第76条,依据该条,在机动车方承担事故责任的情况下,赔偿顺序如下:
1、鉴于机动车为有责方,所以首先由机动车交强险的保险公司在交强险有责限额内承担保险理赔责任;
2、如果交强险理赔不足,接下来分两种情况进行赔偿负担
(1)如果对方也是机动车的话,那么一方是次要责任,另一方就为主要责任,这样,按照事故责任的比例分担保险理赔不足的部分,通常为次要责任30%,主要责任70%。
(2)如果对方是非机动车、行人的话,那么此时,需要适当增加机动车方的赔偿比例,一般为机动车次要责任的,承担40%,非机动车、行人虽是主要责任,但是只需承担60%。
上面就是通常情形下次要责任方的赔偿责任情况,需要注意的还有一点,那就是如果机动车方存在有商业三者险的情况。此时,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第16条,商业三者险承担接替交强险承担依据保险合同承担第二顺位的赔偿责任,之后才是当事人间不足比例的分担。
交通事故中负次要责任,赔偿比例是多少?
根据《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第46条第2项的规定,因两方或者两方以上当事人的过错发生道路交通事故的,根据其行为对事故发生的作用以及过错的严重程度,分别承担主要责任、同等责任和次要责任。虽然划分了责任等级,却并没有规定具体的赔偿比例。
但在司法实践中,大家有约定俗成、反复使用的比例,就形成了一种惯例。从这个意义上说,确定责任比例,实际上成了法官一种酌情确定的情形,从55%至90%,都是有可能的。目前,在司法实践中,大部分的判决都是以70%和30%确定主次责任的承担比例。即,负次要责任的,一般承担30%的赔偿比例。
另外,交通事故的另一方是机动车还是非机动车,赔偿比例也有所区别。
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中次责怎么赔偿
交通事故中,在交强险不足以赔偿的情况下,应参照以下两种方式予以赔偿:
如是机动车与非机动车、行人之间的交通事故的,那么:
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一方负次要责任的,机动车一方承担80%的赔偿责任;
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一方负同等责任的,机动车一方承担60%的赔偿责任;
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一方负主要责任的,机动车一方承担40%的赔偿责任;
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一方负全部责任的,机动车一方承担不超过10%的赔偿责任。
如是机动车之间的交通事故,那么:
负全部责任者承担100%;
负主要责任者承担70%-80%;
负同等责任者承担50%;
负次要责任者承担20%-30%;
那发生交通事故无责任方需要赔偿吗?
1、如果是机动车与机动车的交通事故,无责任方无需赔偿;
2、一方是机动车一方是非机动车或行人的,在机动车方无责任时,亦需要承担不超过10%的赔偿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