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纠纷最有效的处理方式

导读:
建设工程中产生纠纷,这种解决方式你知道吗?
案情回顾
本案中,当事人双方就某工程的钢材采购订立合同并约定固定单价。自2020年11月开始,国内钢材价格一直呈上涨趋势,2021年处于高位。评审申请方认为钢材涨价幅度远远超出了商业风险,双方就能否在合同原价款的基础上上调价差产生争议。
双方就该争议签订了《仲裁争议评审协议书》,约定将合同项下的钢材价格调差争议按照《北京仲裁委员会建设工程评审规则》中关于临时评审的规定提交评审组评审。双方从北仲提供的推荐性《建设工程评审员名册》中各自选定了评审专家,并共同选定了第三评审专家担任本案首席评审专家。
评审专家在与当事人签订《评审专家协议》后组成评审组。在仔细阅卷的基础上,首席评审专家与另两位评审专家为评审调查会拟定了提纲,为评审调查会的召开做了充分的准备。评审调查会中,评审专家与当事人就双方价格调差争议做了细致的调查和意见归纳,并努力使得双方能够就解决争议的方案达成共识。评审组亦按照《建设工程争议评审规则》的规定,在调查会后的14天做出评审意见,圆满结案。
建设工程争议评审是什么?
建设工程争议评审是指在工程开始时或工程进行过程中当事人选择独立的争议评审专家(通常是三人,小型工程为一人。该成员独立于任何一方当事人)组成评审小组,就当事人发生的争议及时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或者作出决定的实时争议解决方式。当事人通过协议授权评审组调查、听证、建议或者裁决权。在国际建设工程实施中广泛应用。
2009年3月1日,北仲是在中国内地率先实施《建设工程争议评审规则》,并设立推荐性质的《建设工程评审员名册》的仲裁机构,评审员由专家学者、律师、企业代表等77人构成。2013年,国内第一起运用市场化手段启动的全部是内资的国家重点工程的争议评审项目借助《北京仲裁委员会建设工程争议评审规则》正式启动并设立常设评审组,完成了国内争议评审从理论、规则到实践的跨越性一跃。
在上述案件中,北仲提供了全流程的程序管理服务,在当事人与评审组协商签订《评审专家协议》、传递文件、评审专家进行信息披露、组织召开调查会、核对《评审意见书》内容及格式等程序中提供了秘书服务。
这一评审案件涉及了评审专家披露的事项、临时评审的《评审专家协议》内容、评审专家的费用计取、评审调查会的流程、《评审意见书》的内容和格式,为北仲后续的建设工程争议评审案件推进有着示范作用。
怎样解决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
解决方式有哪些
(一)和解或调解
1、建设工程承包合同争议时,当事人可以自行协商和解,或者通过第三者进行调解。
2、和解是指当事人通过自行友好协商,解决合同发生的争议。调解是由当事人以外的调解组织或者个人主持,在查明事实和分清是非的基础上,通过说服引导,促进当事人互谅互让,友好地解决争议。
3、通过和解或调解解决争议,可以节省时间,节省仲裁或者诉讼费用,有利于日后的继续交往和合作,是当事人解决合同争议的首选方式。但这种调解不具有法律效力,提起调解要靠当事人具有诚意,达成和解后要靠当事人自觉地履行。和解和调解是在当事人自愿的原则下进行的,一方当事人不能强迫对方当事人接受自己的意志,第三方也不能强迫调解。
(二)仲裁
1、建设工程承包合同当事人如果不愿意和解、调解,或者和解、调解不成功,可以根据达成的仲裁协议,将合同争议提交仲裁机构仲裁。
2、仲裁具有办案迅速、程序简便的特点和优点,而且进入仲裁程序以后,仍然采取仲裁与调解相结合的方法,先调解,后仲裁,首先着力于以调解方式解决。经调解成功达成协议后,仲裁庭即制作调解书或者根据协议的结果制作裁决书,调解书和裁决书都具有法律效力。
3、提请仲裁的前提是合同双方当事人已经订立了仲裁协议,没有订立仲裁协议,不能申请仲裁。仲裁协议包括合同订立的仲裁条款或者附属于合同的协议。合同中的仲裁条款或者附属于合同的协议,被视为与其他条款相分离而独立存在的一部分,合同的变更、解除、终止、失效或者被确认无效,均不影响仲裁条款或者仲裁协议的效力。国内合同当事人可以在仲裁协议中约定在发生争议后到国内的任何一家仲裁机构仲裁,对仲裁机构的选定没有级别管辖和地域管辖限制。
(三)诉讼
1、如果建设工程承包合同当事人没有在合同中订立仲裁条款,发生争议后也没有达成书面的仲裁协议,或者达成的仲裁协议无效,合同的任何一方当事人,包括涉外合同的当事人,都可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在人民法院提起合同案诉讼,应依照《民事诉讼法》的规定进行。
2、经过诉讼程序或者仲裁程序产生的具有法律效力的判决、仲裁裁决或调解书,当事人应当履行。如果负有履行义务的当事人不履行判决、仲裁裁决或调解书,对方当事人可以请求人民法院予以执行。执行也就是强制执行,即由人民法院采取强迫措施,促进义务人履行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
3、合同当事人在遇到合同争议时,究竟是通过协商,还是通过调解、仲裁、诉讼去解决,应当认真考虑对方当事人的态度、双方之间的合作关系、自身的财力和人力等实际情况,权衡出对自己最为有利的争议解决对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