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犯隐私权的法律后果是什么

导读:
在《民法典》中,对于“个人隐私”这一定义的解释是:个人隐私又被称作私人生活秘密或者私生活秘密,即私人的生活安宁不得受到他人的非法干扰,包括私人生活安宁和私生活秘密两部分,《民法典》的规定在给予公民个人隐私法律保护的同时,也不断适应了大数据时代对个人隐私的保护需求。
哪些行为可以被认定为侵害隐私权的行为呢?
《民法典》第一千零三十三条对此作了明确规定:“除法律另有规定或者权利人明确同意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实施下列行为:
(一)以电话、短信、即时通讯工具、电子邮件、传单等方式侵扰他人的私人生活安宁;(二)进入、拍摄、窥视他人的住宅、宾馆房间等私密空间;(三)拍摄、窥视、窃听、公开他人的私密活动;(四)拍摄、窥视他人身体的私密部位;(五)处理他人的私密信息;(六)以其他方式侵害他人的隐私权。”
生活中,我们在新闻报道中看到的私拆他人信件、在地铁上偷拍他人身体隐私部位、在宾馆房间内偷装摄像头等行为,都是在侵犯他人隐私,是侵权行为。
当隐私权受到侵害时,权利人可以依法要求行为人承担民事责任。同时,行为人可能面临拘留、罚款等行政处罚;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行为人要依法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
侵犯隐私权承担的法律责任有哪些?
侵犯隐私权承担的法律责任
侵犯隐私权,是典型的侵权行为。侵权人承担的法律责任,包括行政责任和民事责任,严重的可能构成犯罪,会承担刑事责任。
行政责任
根据我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规定,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给予治安管理处罚。偷窥、偷拍、窃听、散布他人隐私的,处5日以下拘留或者500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500元以下罚款。
民事侵权责任
根据我国《民法典》的规定,公民享有隐私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刺探、侵扰、泄露、公开等方式侵害他人的隐私权。个人隐私被侵犯的被侵权人,可以要求侵权人停止侵害、赔礼道歉、赔偿损失。侵害他人隐私权造成严重后果的,还应当承担精神损害赔偿责任。
刑事责任
目前我国刑法中,虽然没有专门规定侵犯隐私权的罪名,但部分条款中包含着对隐私权的保护。
1、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
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向特定人提供公民个人信息,以及通过信息网络或者其他途径发布公民个人信息的,应当认定为侵犯公民个人信息。
2、侵犯通信自由罪
隐匿、毁弃或者非法开拆他人信件,侵犯公民通信自由权利,情节严重的,构成侵犯通信自由罪。侵犯通信自由,包括盗取他人微信、个人账户、邮箱等,侵犯公民通信自由、通信秘密的行为。
3、非法使用窃听、窃照专用器材罪
通过安装针孔摄像头、网络摄像头、录音笔等方式,非法窃听、跟踪、密拍他人隐私,造成严重后果的,构成非法使用窃听、窃照专用器材罪。
4、侮辱罪、诽谤罪
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构成侮辱罪、诽谤罪。通过信息网络实施侮辱、诽谤行为的,被害人提供证据确有困难的,人民法院可以要求公安机关提供协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