欠债超过三年了还能起诉吗

姚平婚姻家事律师 2023.06.09950人收看
导读:
一般来说,债务人以超过诉讼时效抗辩的,法院受理后会查明期间是否有中止、中断、延长事由,没有法律规定事由的才会驳回债权人的诉讼请求,中断诉讼时效的方法有很多种,在诉讼时效届满之前,可以向债务人当面提出还款要求,可以向债务人发送催款信息,可以与债务人签订新的还款协议以形成新的债权债务关系,可以向调解委员会等组织提出保护权利,可以向司法机关报案或提出控告,可以向法院起诉等等,1、超过诉讼时效期间,尽量考虑通过友好协商,促进当事人双方就原借条、欠条达成的还款协议。

追讨欠款的诉讼时效是三年,超过三年再向法院起诉,法院不会主动适用诉讼时效的规定,虽然也会受理,但如果对方以超过诉讼时效抗辩,那么债权人的胜诉权就无法保证了。换句话说,超过诉讼时效,债务就会变成自然债务,就要看对方是否自愿履行还款义务。

借条的有效期是多久?

(一)、借条的有效期是指借条的诉讼时效,借条的诉讼时效不影响借条本身的效力。只要是合法签订的真实有效的借条无论多久,借条本身都是有效的。时间只是确保是否超过了诉讼时效,是否会得到法律的保护问题。

关于借条的诉讼时效,与民间借贷的诉讼时效一样要看是否约定了还款时间,如果写明了还款日期,那么诉讼时效就从还款日期的次日起计算三年。如果没有约定归还时间,则最长诉讼时效为20年。

(二)、如果超出了借条的诉讼时效该怎么办?

1、超过诉讼时效期间,尽量考虑通过友好协商,促进当事人双方就原借条、欠条达成的还款协议。如果当事人双方就原债务达成还款协议,该还款协议属于新的债权、债务关系,该还款协议应受法律保护。

2、如果超过诉讼时效,当事人双方无法协商的,债权人一方可以考虑向对方发出催收到期款项通知单。如果债务人在通知单上签字或者盖章的,应当视为对原债务的重新确认,该债权债务关系应受法律保护。

如何避免超过诉讼时效?

债权人不关心债权,怠于行使权利超过诉讼时效,有可能产生不利后果。诉讼时效从“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时起”计算。欠条,约定了还款期限的,诉讼时效从还款期限届满的次日起计算满3年;未标注还款期限的,诉讼时效从收到欠条之日起计算满3年。

一般来说,债务人以超过诉讼时效抗辩的,法院受理后会查明期间是否有中止、中断、延长事由,没有法律规定事由的才会驳回债权人的诉讼请求。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诉讼时效中断,从中断、有关程序终结时起,诉讼时效重新计算:

1、权利人向义务人提出履行请求;

2、义务人同意履行义务;

3、权利人提起诉讼或者申请仲裁;

4、与提起诉讼或者申请仲裁具有同等效力的其他情形。

中断诉讼时效的方法有很多种,在诉讼时效届满之前,可以向债务人当面提出还款要求,可以向债务人发送催款信息,可以与债务人签订新的还款协议以形成新的债权债务关系,可以向调解委员会等组织提出保护权利,可以向司法机关报案或提出控告,可以向法院起诉等等。期间,要注意保留好证据,如谈话录音、找第三方见证,或是保证催款信息送达对方,以中断诉讼时效,以免超时。

在诉讼时效已经超过的情况下,债权人可考虑保留诉权,等到取得借款人同意履行,对原债务重新确认的证据后再行起诉。

欠钱超过三年还能去法院起诉吗?

诉讼时效的起算点,一般来说,是从你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你的权利受到损害并且知道是谁损害你的权利的那一天开始计算。

关联法条

1《民法典》第188条:诉讼时效期间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如果一不留神超过了诉讼时效,借据过期了,怎么办呢?下面两种方法,可让您的借据“起死回生”。

1让借款人表明愿意继续还款

如果你的借条或者欠条已经超过还款时间三年。可以叫来借款人,让对方在借据上写明:同意在多长时间内还清的话。事后,借款人就不能以借条“过期作废”为由反悔了。

2让借款人在催款通知单上签字

你可以书写一份要求借款人在规定时间内还清借款的通知,让借款人签上大名。这样会视为借款人对原债务的重新确认,该债权债务关系就会法律保护。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八十八条 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诉讼时效期间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但是,自权利受到损害之日起超过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有特殊情况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权利人的申请决定延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九条对起诉的条件作了如下规定:

起诉必须符合下列条件:

(一)、原告是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二)、有明确的被告;(三)、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理由;(四)、属于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诉讼的范围和受诉人民法院管辖。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 【投诉】 功能联系删除
分享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