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名购车的法律风险有哪些

导读:
“借名买车”,是指为了规避购车指标调控政策,通过签订合同的方式,约定车辆虽登记在他人名下但归借名人所有,且由借名人支付购车款并占有、使用车辆的行为。
(一)被借名人的风险
1.借名人占有使用车辆,一旦发生交通事故,造成他人人身、财产损害时,作为车辆的登记权利人,可能因此承担赔偿责任。
2.被借名人作为车辆登记权利人,有责任偿还车贷,如果借名人中途断供、拖欠贷款,被借名人很有可能需要继续偿还贷款。
(二)借名人的风险
1.由于车辆登记在他人名下,借名人无法及时对他人将车辆出租、转卖作出应对,后续追回难度高,成本高
2.当被借名人因为民事诉讼案件成为被执行人,其名下的财产都会被查封扣押,包括实际由借名人还贷的车辆,一旦被拍卖,如果申请执行人不知道借名买车行为,属于善意第三人,借名人将落得人财两空。
3.即使借名人可以提起诉讼,但仍然面临败诉或胜诉后对方无财产可执行的风险。
(三)卖车人的风险
对于汽车销售方,如果明知或积极促成“借名购车”,其与被借名人签订的买卖合同很有可能被法院认定为无效。并且由于对合同无效存在较大过错,可能因此造成自身的财产损失,如定金损失、返还车辆的部分折旧损失等。
典型案例
孙某与李某系朋友关系。2019年7月,原告孙某欲购买车辆,因其贷款受限,以被告李某名义在汽车销售公司签订了涉案车辆定购协议,车辆含税总价为9万元。孙某向汽车销售公司转账3万元,用于支付购车首付款等费用。同日,以被告李某名义在贷款公司办理贷款。
2019年7月涉案车辆办领了机动车登记证书,登记的所有人为李某。2019年7月至2021年8月,孙某按月通过微信向李某转账用于车辆贷款还款。涉案车辆购买后一直由原告孙某实际占有、使用和管理。2022年2月,孙某提前清偿全部剩余贷款,随后孙某要求李某将车过户至自己名下,但李某一直拒接电话,故孙某诉至法院。
法院审理后认为,涉案车辆虽登记在被告李某名下,但不能据此确定被告对车辆拥有所有权。从涉案车辆的首付款及车辆贷款等有关费用均系原告孙某支付以及车辆自购买后一直由孙某使用、保养等事实综合分析,可以认定涉案车辆的实际所有人系孙某,故对于原告请求确认涉案车辆归其所有的主张,本院依法予以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