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纠纷法官都希望调解吗,民事诉讼为什么法官一定要调解

导读:
民事纠纷法官都希望调解吗
为什么法官想让你们调解?
1、调解率是法院系统的一个重要考核指标,哪个法官调解的案子多,一般业绩就越好。
2、打官司就是为了定分止争,让当事人以相对平和的方式解决问题,为了避免判决造成一方不满,当事人上诉甚至投诉法官,对事实争议不大的民事案件,法官会希望原被告双方自愿达成调解。一方面降低法官自身风险,另一方面也节省了司法资源!
3、如果能调解,法官根据原被告的调解意见制作调解书,不用写判决书省事了,减少了工作量,写裁判书很费脑,比写调解书难多了。
4、调解书不能上诉,法官不用担心案子有上诉后的发回重审或改判风险,不用担心对自己的工作有不好的影响。除了上述几种情况,如果从法官的言语中,你感受到他很想让你们调解,大致是以下两个原因:
第一,经过法庭审理,法官判断你大概率会败诉,想让你做出妥协和一定程度的让步,与对方调解,不至于血本无归。这种情况下如果你不想调解,就要综合考虑调解对你的利弊,法院判决对你的利弊,理性一些,作出最有利的选择。补充一点:调解书比判决书更快得到,也能申请强制执行。
第二,案件情况比较特殊,法官不知道或很难出判决,所以极力促进双方调解,这样就不用出判决书啦。
法院怎么调解
在人民法院审判人员的主持下,对双方当事人就争议的实体权利,义务自愿协商,达成协议,解决纠纷的活动。调解案件时,当事人应当出庭;如果当事人不出庭,可以由经过特别授权的委托代理人到场协商。调解可以由审判员一人主持,也可以由合议庭主持,并尽可能就地进行。除法律规定的特殊原因外,一般应当公开调解。在法院调解中,被邀请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协助人民法院进行调解。在审判人员的主持下,双方当事人自愿、协商达成调解协议,协议内容符合法律规定的,应予批准。
调解达成协议,人民法院应当制作调解书。调解书内容应当写明诉讼请求、案件的事实和调解结果,由审判人员、书记员署名,加盖人民法院印章,送达双方当事人签收后,即具有法律效力。法院调解之所以是一种诉讼活动,是因为它是发生在诉讼活动过程中的一种活动,人民法院是该活动的主持者。
法院调解的可能性有二:一是调解不成功,二是调解成功。调解不成功则诉讼继续进行,调解成功则可审结案件。因此,人们又经常将法院调解说成是一种审结案件的方式。
法院调解作为《民事诉讼法》一项基本原则,在民事诉讼中具有广泛的适用性。除了以特别程序、督促程序、公示催告程序和企业法人破产还债程序审理的案件外,所有民事争议事件,在当事人自愿的基础上,在第一审普通程序、简易程序、第二审程序和审判监督程序中,均可适用法院调解。但法院调解不是审理民事案件的必经程序。如当事人不愿调解或无调解基础的案件,法院不经调解而作出判决。在执行程序中也不适用法院调解,因人民法院的裁判已发生法律效力,非经审判监督程序,人民法院和当事人都不能变更裁判所确定的内容。
民事诉讼中各个时间点的调解
针对案件的难易程度和不同情况,在实践中,人民法院一般会采用以下几种方式进行调解:诉前调解、立案调解、庭前调解、书信(网络、短信)方式调解、社会化调解、开庭调解、庭后调解。下面简析一下几个时间点的调解:
一 立案调解
立案调解是人民法院在立案时,及早介入,对案件进行调解,是对诉前调解的一种有效补充。
二 庭前调解
如果案情比较简单,而且双方矛盾较小则使用庭前调解。开庭调解则是必须的程序,是双方当事人经过开庭审理后,都有和意且案情已大致查清的情况下进行的。
庭前调解指在诉讼程序启动后,开庭审理之前,由法院组织纠纷当事人进行和解,并促使当事人达成合意从而解决纷争的诉讼活动。在答辩期满后裁判作出前,在征得当事人各方同意后,人民法院可以在答辩期满前进行调解,人民法院可以根据当事人的申请依法确认和解协议制作调解书。如果负有履行义务一方没有按照调解的内容及时履行义务,那么另一方可以直接持调解书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如果现实就已经履行的,那么案件就此解决掉。总之,庭前调解可以起到简化程序的作用。
三 庭后调解
庭后调解是指庭审结束后,判决下发前法院组织当事人进行调解。
法院已经开庭,每个阶段都可以申请调解,开庭调解是指在开庭审理时,对当事人进行调解,是开庭审理的组成部分。通常在开庭时法官就会询问双方是否接受调解,在开庭的庭审辩论结束前还会询问是否接受调解。此时,法官经过一定的诉讼程序,基本掌握了案件事实,更好的把握调解的分寸,可以得出更符合双方利益的调解方案。
而庭外和解在开庭前后都可以进行,前提是双方达成合意;法院调解在开庭前,开庭审理时,做出终审判决前都可以进行。
四 调解协议/调解书
庭前的调解协议签字可以反悔,开庭的调解协议签字了就不能反悔。
法律规定 《民事诉讼法》第97条规定:调解书经双方当事人签收后,即具有法律效力。 案件开庭前后的调解最终的目的都是希望双方能够经过沟通解决问题,如果对方提出的调解条件自己是可以接受的,自然就可以参与调解。开庭前调解时当事人不知道自己是不是要接受,这时候可以找律师给自己制定好的解决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