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立案一定会判刑吗

导读:
在法治社会中,人们对于司法正义的渴望与日俱增。刑事案件作为法律实践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常常引发公众的广泛关注和热议。刑事立案是否一定会导致判决?
刑事立案是刑事诉讼的第一步。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当侦查机关认定有犯罪事实,并且需要追究刑事责任时,便会对犯罪嫌疑人进行立案。但这并不意味着立案即等于定罪,更不意味着必然会被判刑。
立案后,案件进入侦查阶段。在这个阶段,侦查机关会收集证据、讯问嫌疑人和证人,以确定是否存在犯罪行为及其严重性。如果证据确凿,案件将移交检察院审查起诉;若证据不足,则可能决定撤销案件或者不起诉。
接下来是审查起诉阶段,检察院会对侦查机关提供的证据进行独立评估。如果检察院认为证据确实充分,且符合起诉标准,则会向法院提起公诉;否则可能会作出不起诉的决定。
当案件提交至法院时,审判阶段开始。法官会根据控辩双方提交的证据和辩论,依法作出公正判断。此时,即便被告人已被正式起诉,法院也有可能因证据不足或罪行较轻而判决无罪或减轻刑罚。
刑事立案之后必就一定会被批捕或者判刑吗?
对于立案追诉和批准逮捕的衔接,是案件推进的关键。如果未被逮捕,则案件被不起诉或者最终撤案的可能就增加。而一旦被批准逮捕,就证明检察机关在审查案件证据的基础上对于行为的犯罪构成要件的符合性也予以认定。再加上“捕诉一体化”的公诉模式,批准逮捕后,被追究刑事责任的可能骤然增加。
当然,如果被批准逮捕了,也不必然被定罪量刑。比如,若证据是通过非法手段收集就应当排除。如果该证据是认定事实的核心证据,则往往会直接否定定罪量刑。对于这些情况,侦查机关不会主动承认证据非法性,检察机关也未审查排除,辩护律师就应当依法提出。这是证据辩护的基本要求。
刑事立案仅仅是初步的审查案件事实。在此阶段应当非常重视,且不可因为某些人所述的“案件无大碍,迟几天就放出来了”等言辞而错过最黄金的辩护时间。
立案之初,无论犯罪嫌疑人还是其家属,往往又有一些侥幸心理,认为,第一受到他人的误导,认为事情不大,迟几天就出来了。第二不知所措而四处打听关系,希望通过关系运作实现无罪的效果。这种情况,无论哪一种都要不得,尤其是后者,可能作为诈骗的对象被围猎。对于委托辩护律师,最客观的建议是,尽早委托专业的辩护律师,积极辩护。不要偏信他人的一面之词,或者根据他人的误导而猜测案件。就辩护而言,辩护律师给犯罪嫌疑人及其家属的意见是透明的,无须因此而错过最好的辩护时机。
逮捕后是不是就一定判刑?
刑事案件立案后,公安机关首先会对犯罪嫌疑人刑事拘留。拘留是对犯罪嫌疑人进行羁押,限制了犯罪嫌疑人的人身自由,但是拘留之后还要由检察机关决定是否批准逮捕,如果逮捕,则犯罪嫌疑人继续被羁押。在公安机关将案件移送检察机关审查批准逮捕后,检察机关有7天的时间来审查决定是否批准逮捕
逮捕是一项非常严厉的刑事强制措施,因而逮捕也有严格的条件。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对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可能判处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采取取保候审尚不足以防止发生下列社会危险性的,应当予以逮捕:
(1)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能实施新的犯罪的;
(2)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危害国家安全、公共安全或者社会秩序的现实危险的;
(3)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能毁灭、伪造证据,干扰证人作证或者串供的;
(4)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能对被害人、举报人、控告人实施打击报复的;
(5)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企图自杀或者逃跑的。
那么,逮捕后是不是就一定判刑?
检察院作出批准逮捕决定的案件,不一定就得判刑,是否判刑由法院决定。而且逮捕后还会经历审查起诉阶段,在这个阶段也可能无罪释放。不过,不要存在侥幸心理,实践中检察院批捕后,法院判刑的概率是非常大的。检察院批捕意味着公诉机关掌握了基本足以定罪的证据,当事人涉案情节比较严重。
承担刑事责任是否需要坐牢,需结合案件情况具体分析。
(1)检察院审查起诉阶段,若检察院不予起诉,免予犯罪嫌疑人刑事处罚,就不用坐牢。
(2)经过法院开庭审理,若最终认定被告人不构成犯罪的,不会坐牢;
(3)若法院最终判决是单处罚金,不用坐牢;
(4)若最终判处被告人缓刑,只要被告人在缓刑考验期内遵守规定且不重新犯罪,被告人也不用坐牢。
(5)针对犯罪所犯罪行轻微、危害不大的,法院可以定罪但免除处罚,这种情况也不用坐牢。
刑事立案并不是判决的必然前提。在每个阶段,都存在着终止诉讼、免除刑事责任的可能性。
如果遇到法律实务问题,不要急于下结论,也不要轻信网络传言。正确的做法是及时寻求专业律师的意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