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合同到期续签规定_劳动合同到期不续签补偿标准

姚平婚姻家事律师 2022.09.22242人收看
导读:
合同到期公司不续签有补偿。用人单位提出不续签的,应该支付劳动者经济补偿金,工作1年支付1个月工资;如果劳动者存在《劳动合同法》14条的情况下要求续签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话,用人单位拒绝续签违法,应该支付劳动者赔偿金,工作1年支付2个月工资。

赔偿的触发条件

如果是员工以更高薪资待遇为条件要求公司续签,公司可以拒绝选择不续签。反之公司以降薪为条件续签,员工可以拒绝,算未协商一致。公司需要提前一个月以有效通知方式让员工知悉。对于未提前一个月通知的是否强制补偿一个月工资,目前无明确相关法规,各地实操中不完全一样,若未提前告知您可以主张试试。

赔偿的标准

补偿标准“N”,“N”的计算是在职工作年限*往前12个月收入(含奖金绩效年终奖等)的平均值,不满一年按一个月算,不满六个月按半个月算。

需要注意公司在职期间,社保公积金是否正常缴纳,基数是否足额,若有出入,可以一并主张足额足时的补缴相关费用。

再就是核实下公司是否缴纳一年以上的失业险,若是,公司不续签非个人原因离职,符合失业金申领条件,后续可以去相关部门登记申领。(这块具体可以参考我前两天的另一个问答)

赔偿的落地

以上内容需要搞清楚,找公司人力资源部门开诚布公的协商,毕竟都0202年了,这些法律基础大家都是知道的,既然都是一个业务圈子,后续可能还有机会合作。当然如果友好协商未达成一致,可以申请当地人社局介入调解,调解失败可以劳动仲裁、法律诉讼。

附《劳动合同法》第四十六、四十七条

第四十六条 经济补偿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应当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一)劳动者依照本法第三十八条规定解除劳动合同的;(二)用人单位依照本法第三十六条规定向劳动者提出解除劳动合同并与劳动者协商一致解除劳动合同的;(三)用人单位依照本法第四十条规定解除劳动合同的;(四)用人单位依照本法第四十一条第一款规定解除劳动合同的;(五)除用人单位维持或者提高劳动合同约定条件续订劳动合同,劳动者不同意续订的情形外,依照本法第四十四条第一项规定终止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六)依照本法第四十四条第四项、第五项规定终止劳动合同的;(七)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第四十七条 经济补偿的计算经济补偿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标准向劳动者支付。六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按一年计算;不满六个月的,向劳动者支付半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劳动者月工资高于用人单位所在直辖市、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公布的本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的,向其支付经济补偿的标准按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的数额支付,向其支付经济补偿的年限最高不超过十二年。本条所称月工资是指劳动者在劳动合同解除或者终止前十二个月的平均工资。

有,找你老板要,不给就去仲裁告他。

会有赔偿的,按照劳动法进行,前提是不是个人原因离职

1.是谁不跟谁续签?谁第几次合同到期不续签?

2.劳动者不与单位续签,无补偿。单位不与劳动者续签,应补偿,但是要注意下面第3条。

3.如果是第一次合同到期单位可以不续签,但应支付补偿;如果是第二次及以后的合同到期单位不续签,属于违法终止,劳动者可以要求继续履行、签订无固定期合同,也可以不要求继续履行而要求违法终止劳动合同赔偿金。

【每日讲法观点】劳动合同到期以后,用人单位不同意继续签订劳动合同,是应当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金的。

劳动合同到期以后如何处理

劳动合同到期后,意味着双方之前所签订的劳动合同期限届满。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仍然可以在协商一致的基础上重新签订劳动合同,一般应当在前一份劳动合同期满前15天内办理续签手续。

当然,劳动合同到期以后,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也可以不续签。

劳动合同到期后不续签的情况分析

(一)因用人单位原因不同续签劳动合同

如果用人单位在劳动合同到期以后,不愿意与劳动者续签劳动合同,应当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金。劳动者符合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时,用人单位不同意与劳动者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应当向劳动者支付双倍的经济补偿金。

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签订的条件一般如下,满足其一即可:

劳动者在同一用人单位连续工作满10年以上的;

劳动者与同一用人单位连续签订两次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当第二次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到期以后,按照法律规定,用人单位应当与劳动者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此时用人单位不同意续签,应当向劳动者支付双倍的经济补偿金。

(二)因劳动者原因不同意续签劳动合同

劳动者不同意与用人单位续签劳动合同就可以分为如下两种情况:

用人单位在维持或者提高原来劳动合同约定的工作待遇、条件等情形时,劳动者不愿意续签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无需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金;

用人单位降低原来劳动合同约定的工作待遇、条件等情形时,劳动者不愿意续签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应当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金。

经济补偿金如何计算?

经济补偿金的总额应当以劳动者的工作年限,乘以劳动者离职前十二个个月的平均工资计算。

(一)年限如何确定

劳动者在用人单位工作每满一年,用人单位应当按照一个月的平均工资标准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金;六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按照一年计算;不满六个月,按照半个月的平均工资,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金。

(二)平均工资如何计算

平均工资,应当按照劳动者离职前或者劳动合同期满前十二个月的平均工资计算。

总结

劳动合同到期以后,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是否续签劳动合同存在多种情形,如果是用人单位的原因不同意续签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应当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金。如果劳动者同时符合应当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情形,用人单位应当向劳动者支付双倍的经济补偿金。

正规单位会有经济补偿金,一般是全面平均月工资的n倍。

劳动合同到期,单位可以不跟员工续签劳动合同,不违约,没有什么赔偿之说。

劳动合同到期,单位不续签,只有经济补偿金。经济补偿金赔付标准为N

也就是一年一个月的工资补偿!

有,2008年至今有多少年算多少n

《合同到期了公司不续签有赔偿吗?》

关于这个问题给你以下建议:

一、根据《劳动合同法》,你和公司已连续签订二次合同,第三次可签订无固定期劳动合同;除非你本人不想签无固定期劳动合同。不具备这个条件,劳动合同法的基本原则是“双方协商一致”;既然公司不续签,那就说明没有协商一致,也就不存在谁过错的问题!

二、合同到期,如果公司不续签劳动合同,你是可以享受经济补偿金和失业保险待遇的。

经济补偿金,是按照你在这家企业的实际工龄进行补偿的。每工作满一年,享受一个月工资标准的经济补偿金;不足一年,六个月以上按一个月标准核算,六个月以内按半个月标准核算。经济补偿金核算标准为你本人在该企业前十二个月的平均工资,不足十二个月,按实际月份进行平均。

失业保险待遇:如果企业给你办理失业保险,合同到期不再续签,你是可以享受失业保险待遇的(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失业金);如果企业没有为你办理失业保险,你是可以通过劳动仲裁,要求企业给你这方面补偿的。具体的补偿标准,在网上搜一下《失业保险待遇》或《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都可以查询出来的!

大家都知道劳动合同是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具有法律上的劳动关系的象征,劳动合同法之所以规定用人单位必须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不仅仅是为了更好的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更是为了保护用人单位的权益,关于合同到期后公司不续签怎么办,接下来让小编来告诉大家。

一、合同到期后公司不续签怎么办?

劳动合同到期不续签是否需要赔偿,得分两种情况来看:

1、如果单位不续签,需要进行经济补偿。

2、如果员工不续签,要看具体情况

又细分为两种情况:

1、如果单位维持或者提高原来劳动条件,员工仍然不续签的,则不进行经济补偿。

2、如果单位降低原来劳动条件,员工不续签的,则单位还要进行经济补偿。

劳动合同到期不续签—需要怎么赔偿:

劳动合同法第47条规定:经济补偿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1年支付1个月工资的标准向劳动者支付。

6个月以上不满1年的,按1年计算;

不满6个月的,向劳动者支付半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

劳动者月工资高于用人单位所在直辖市、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公布的本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3倍的;

向其支付经济补偿的标准按职工月平均工资3倍的数额支付;

向其支付经济补偿的年限最高不超过12年。

《劳动合同法》第46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应当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

(五)除用人单位维持或者提高劳动合同约定条件续订劳动合同,劳动者不同意续订的情形外,依照本法第四十四条第一项规定终止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

《劳动合同法》第44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劳动合同终止:

(一)劳动合同期满的;

从上述条文来看,除非在劳动合同到期后,公司以原条件或更好的条件要求与员工续约但员工不续约,其他情况下公司都应给予员工经济补偿。

经济补偿的金额应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标准向劳动者支付。六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按一年计算;不满六个月的,向劳动者支付半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

因劳动合同期满给予员工的经济补偿,起算年限为:自2008年1月1日起计算其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其依据在于《劳动合同法》第97条:本法施行之日存续的劳动合同在本法施行后解除或者终止,依照本法第四十六条规定应当支付经济补偿的,经济补偿年限自本法施行之日起计算;本法施行前按照当时有关规定,用人单位应当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的,按照当时有关规定执行。

综上所述,关于劳动合同大家都知道是有一定的期限的,除非用人单位与你签订的是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劳动合同如果到期之后该怎么办很多人有疑问,一般是看用人单位或者劳动者有没有续签的意愿。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 【投诉】 功能联系删除
分享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