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事故拖延处理过程对谁不利_交通事故拖延处理

姚平婚姻家事律师 2022.10.02213人收看
导读:
交通事故偶有发生,交通事故导致的纠纷也是屡见不鲜,有不少事故都存在单方或双方都觉得自己时间很充足,就一直拖着不处理。那么交通事故拖着对谁不利?

其实交通事故拖着对双方都不利,时间拖得越久取证就越困难,到时候维护自己权利的时候能获取的证据也就越少。交通事故多久必须结案?依据法律规定,人身伤害赔偿应适用普通诉讼时效中短期诉讼时效的规定,即诉讼时效期间应为一年,过了一年的有效期将可能无法申诉。

未造成人员伤亡的交通事故,或受伤较轻无需住院治疗的,以当事人收到《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之日起计算诉讼时效;受害人身体受到伤害比较严重需要住院治疗,甚至需要后续治疗的,诉讼时效应自治疗终结之日或损失确定之日起算。没有构成残疾的以治疗终结之日开始计算;构成残疾的,以伤残评定之日开始计算诉讼时效。

如果责任方一直拖着不处理,那么对方的车辆将无法通过年检,建议非责任方直接通过诉讼维权索赔。如果非责任方一直拖着不愿处理也不愿诉讼,那么相关费用可以停止垫付,这并非逃避责任,而是为了促使对方起诉解决,法院的判决相对公正有力。

若对方1年内不起诉的话,一年后将无法起诉,也就意味着对方将拿不到更多的赔偿。到时只需要拿发票到保险公司申请结案,该理赔的费用保险公司都会报销。最和谐的办法就是与其协商,要求伤者配合,共同找保险公司理赔。

这里需要强调一点,没有责任的一方以及接受赔偿的一方,不要狮子大开口,想着反正对方有保险公司或者公司,想敲诈对方一笔,动口几十万上百万的赔偿,东拉西凑的找些证据,这是不现实的以及本着解决问题的,有可能为自己找来不必要的麻烦倒惹一身騒(我有一个朋友发生了车祸,是全责方。朋友发生事故后,主动报警主动打120,把对方拉到医院,垫付前期的医疗费,两个月对方治愈出院),对方东拼西凑找了一些证据,要保险公司赔偿70万),不是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解决问题。但是保险公司不服,要求对方出具税务局的完税证明,并告知了国税局,现在国税局把对方进行税务稽查,查到很多偷税情况,要处罚几百万左右,并且税务局并不出具前期偷税的完税证明,对方损失非常大,真是赔了夫人又折兵啊。大家在实际理赔中千万要注意不要狮子大开口。

交通事故只要拖着,对任何人都不利!

对于非责任方,或者次责方,还有对伤者来说,诉讼时效期间只有一年,过了一年的有效期就可能无法申诉了,就是过期的意思!

对于责任方来说,拖着也没有任何意思,第一你的车子将无法通过年检,第二对方因为你的拖延大概率会起诉,判决通过要强制执行!

所以不管你是哪一方,尽快去处理吧!

交通事故拖延处理过程中对谁不利?

关于这个问题值得朋友们看一下,万一以后遇上,也免今后给自己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和胜诉的机会,交通事故拖廷,久拖不起诉,会可能导致我们诉讼时效已过,伤害者一方可能丧失胜诉权利,所以交通事故我们起诉必须在一年之内完成,越快越好,如果你不提起诉讼,就担误了诉讼时效期,只要交通事故中,没有造成重大交通事故死伤,没有逃逸的行为,都不会追究你的刑事责任,就是一点民事赔偿,也没有什么法律规定责任方必须垫付什么费用。

如果是受害方一直拖延,我们不给对方任何索赔的机会,那我们就可以促使受害方进行起诉,那就由法院来判决处理,这样对我们责任一方是有利的,因为根据(道路交通事故处理规定)28条,根据交警部门对事故的需要可以扣留车辆和行驶证,交警部门会开强制扣留的所有凭证,但交警部门不会扣留你车上的任何货物,会通知你对车辆上的货物进行处理。但(道路交通事故处理规定)44条,鉴定结论应该5天之内完成,公安机关交警部门通知当事人领回扣留的车辆和行驶证和其它的扣压物品。

所以不管是责任方和受害方,都要抓紧时间把事情处理掉,因为诉讼期限只有一年,过了一年我们就无法起诉了,不管责任方还是受害方都不要拖廷,如果责任方是车辆,会影响你的车辆无法通过年检,如果对方起诉了法院会实施强制执行,拖延对那一方都没有胜算,还是尽快把它处理了。

1.交通事故拖着对双方都不利。

理由:

车损交通事故:车子早点修好,就可以使用。早处理,早向保险公司报修理费。

轻伤简易程序案件:一般交警处理交通事故时都会对弱者一方有所倾斜。时间拖的久了,车方拿不到车,伤者拿不到钱。激化双方矛盾。交警(一名交警)无法认定责任。(在实务中,简易程序案件交警会让双方协商,一般不违反法律原则,交警都愿意出具事故认定书。这个时候可以让保险公司多担点责任)

一般程序案件,交警部门集体讨论案件集体定责,基本上没有给双方当事人协商事故责任的空间。

应该说,对任何人都不利,受伤的需要资金就医,车坏了需要维修!等保险做出理赔~ 拖着也是一块心病!

现在有的司机无赖,伤者出钱看病,到最后医疗赔偿拒绝签字,没有人性。

交通事故拖延,对双方都不利,尽早处理。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 【投诉】 功能联系删除
分享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