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人担保贷款有什么后果_替人担保逾期了对我征信影响

姚平婚姻家事律师 2022.10.11525人收看
导读:
在实际生活中很常见,在我身边就有这样的事情。你遇到了其实真的很难的。你不去吧就把朋友得罪了,等于朋友有难了你不帮忙。你要是去了,为朋友做了担保,朋友还不上,你就得还。所以,这是信用问题,你和朋友之间的信用;还有就是,银行和你的信用。一定要慎重!

为什么担保

朋友找到你,就说明你是有一定经济能力的人,因为银行要求的担保人必须是有偿还的经济能力的人。

但是你也说了,朋友欠了好多债,到了还不了的程度,如果他欠的钱是你可承担的,在你可接受的范围,而且该朋友跟你的私交确实很好,你是可以去担保的。现在的情况看起来是不行的,超出了你个人的可接受范围。

担保的种类

担保分为两种:担保和连带担保两种。连带担保的责任少一些,需要清偿的次序也靠后一些。但是无论何种情况,担保人都会产生经济压力或者精神压力。

在现实生活中,常有人因为自己碍于情面、觉得是老同事、老朋友、老熟人难以拒绝,但是一旦被债务产生,除了经济损失,朋友也都做不成了。俗话说,亲兄弟明算账就是这个道理,没有涉及金钱都好说,一旦涉及就两败俱伤。

债务担保并不是你签个字就没事了,而是要负法律责任的。

担保在现在生活当中很普遍,很多人去银行等贷款机构申请贷款,因为条件达不到贷款机构的要求,所以有些贷款机构就会要求他们提供担保人。

而很多人在接受亲戚朋友的担保要求之后,想都没有想就直接去签字了,甚至连担保合同上的具体条款看都不看一眼,很多人认为担保只是签个字就没事情,反正钱又不是自己还,所以签字了也没什么事情,但这种想法是很简单的,一旦大家在担保合同上签字,那就要承担起相应的法律责任。

当然具体应该承担什么责任,关键要看大家签的是什么样的担保合同,一般来说担保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一般保证担保,还有一种是连带责任担保,两种不同的担保形式,所需要承担的法律责任是不一样的。

先来看一下一般保证担保需要承担哪些法律责任。

所谓一般保证担保,简单来说就是借款人还不上钱之后,担保人就需要替借款人还款。这种担保方式在借款人还不上钱之后,贷款机构首先会让借款人自己还款,如果借款人有相关的抵押物可以拍卖的,那优先拍卖借款人的抵押物偿还贷款机构的债务,只有借款人没有能力还款,也没有任何财产可以拍卖的情况下,贷款机构才能要求担保人代为偿还,相当于担保人是贷款机构保证债权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

再来看一下连带责任担保需要承担哪些法律责任。

连带责任担保这种担保方式责任是比较大的,采用这种担保方式,那么担保人跟借款人要承担起同等的责任,在借款人还不上钱之后,银行等贷款机构既可以要求借款人还款,也可以直接要求担保人还款。而且在这种担保方式之下,不管借款人有没有还款能力,也不管他有没有财产可以执行,银行等贷款机构都可以直接向担保人要求偿还,如果担保人拒绝偿还,那贷款机构同样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对担保人相关财产采取相关措施用来保障贷款机构借款的安全。

由此可以看出,如果你签订的是连带责任担保,那需要承担的法律责任是比较大的。

具体要不要帮你朋友做担保,我认为最关键的是要看你朋友的实力以及信用。

担保其实的就是建立在双方相互信任的基础上,当然除了信任之外,你还必须考核对方的还款能力。

首先在担保之前,你要看你朋友的还款能力怎么样

借款人还款能力是你做出担保的一个前提,如果你认为借款人有足够的偿还能力,不会出现违约的情况,那你可以为他们做担保。但是如果借款人的还款能力比较差,随时有可能出现债务违约的风险,在这种情况下你还帮他们做担保,风险是比较大的。如果到最后借款人真的还不上钱了,那这个债务就由你自己来偿还。

其次,在担保之前要看借款人的信用怎么样。

现在大家去做担保,更多的是建立在熟人之间的信任基础上,但除了这种熟人之间的信任,我认为还有必要看一下这个人的个人征信。如果借款人经常有贷款或者信用卡逾期,而且当前有很多债务未还,那我建议大家不要轻易的做出担保,这种担保随时有可能爆雷。

再次,如果你对借款人不放心,但又想为他做担保,那可以要求对方提供反担保措施。

反担保在金融界是很正常的事情,反担保简单来说就是你给对方做担保的同时,你也可以要求对方提供其他措施为你做担保,比如拿房产或者车产做反担保,或者找一个比较有实力的人来反担保也是可以的。这样可以给你的担保上一个双重保险,一旦借款人真的还不上,你必须承担偿还责任的时候,你可以通过反担保措施来保障自身的权益。

最后,我给你的建议是,你目前朋友欠了很多债务,而且已经还不上了,这种情况是比较严重的。他借的是银行贷款,说明他征信现在已经有逾期记录,在这种情况下,我估计他是很难从其他地方借到钱的,很有可能你帮他担保之后,最终他的银行贷款到期没能力偿还,你就得帮他把这个债务还掉,最终遭殃的还是你自己,所以我建议你需要三思而后行。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 【投诉】 功能联系删除
分享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