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区分民间借贷和诈骗_公安局怎么认定为诈骗可以立案

导读:
如何区分民间借贷和诈骗
1.民间借贷之所以被和诈骗区分开,最大的差别就是在借款之时,借款人有没有对所借款项具备非法占有的目的:
我们所谓的民间借贷,属于民事领域之间平等主体的借贷关系,一般指的是双方当事人约定一方将一定种类和数额的货币所有权移转给他方,他方于一定期限内返还同种类同数额货币的合同。借款人在借款时没有非法占有的目的,之所以不还钱,往往是因为在借款之后自身经济状况紧张或者出现其他状况导致不想还钱或者还不了钱。
如何区分民间借贷和诈骗
反观诈骗,指的是以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办法,骗取受害者交出财物并据为己有的行为。必须要求行为人在向出借人借钱的时候就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这种目的通常以一定的行为表现出来:比如说借钱是为了做生意,结果是拿去赌博和吸毒,或者借了钱后就跑路等等。
2.民间借贷是民事行为,而诈骗,轻者受到治安管理处罚,重者构成诈骗罪,承担刑事责任
公安局怎么认定为诈骗可以立案
诈骗罪是公诉犯罪,在向公安机关报警之后,公安机关会按照一定的标准立案,该标准为:
1.有犯罪事实存在。
2.该犯罪事实依法需追究刑事责任。如果有犯罪事实,但法律规定不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不能立案。
也就是说,必须拿着自己初步受骗的证据去报案才可以,空口无凭不会立案。诈骗被追究刑事责任的标准一般是3000元(全国部分地区可能会有所不同)
要解答这个问题,先要简要交待什么是民间借贷,什么是诈骗?公安局对于诈骗罪的立案标准是什么?下面我逐一解答:
什么是民间借贷?
民间借贷,是指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及其相互之间,而非经金融监管部门批准设立的从事贷款业务的金融机构及其分支机构进行资金融通的行为。 年息36%内受国家法律保护,超过36%无效。
但既然问到公安可否立案?想必是更想了解诈骗罪的相关信息
诈骗罪(刑法第266条)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
从法理上分析,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主观上是否有非法占有的故意。
但客观的说现实中民间借贷与诈骗罪是存在逻辑上的联系的。他们之间往往并不是泾渭分明的关系,而是随着程度和情节的发展和变化,由非罪到罪是一种递进融合的关系,没有一个绝对清晰的界限。因为在客观表现上刚开始拿钱的时候,都不会表达以后不还钱的意思,无论是借还是骗!因为拿钱的时候,为了拿钱,对结果,对过程的包装和美化,借钱和诈骗的时候都会这样,区别是什么?最主要的是钱还了吗?还了极大概率就是借贷,当初拿钱的时候时讲的故事可能就是不得已为之的善意谎言。还不了,当初拿钱的时候时讲的故事 可能就是实施诈骗了!虽然不能以借款人在取得款项后有无归还借款为唯一的判断标准,但事后能否还钱是非常重要的判断标准。之所以写这段话是提醒各位在借贷过程多留个心眼,注意风险的防范。同时也告诫有资金需求的时候,借钱的时候尽量多考虑下,是否有偿还能力!因为处理不当就可能会涉嫌刑事犯罪。
以下仅代表个人意见:
1、关于如何区分民间借贷和诈骗。
民间借贷是一种民事法律行为,行为人之间成立民间借贷的法律关系,我猜您应该是在问民间借贷中的民事欺诈与刑事诈骗之间的区别,或者民间借贷中存在欺诈行为是否有可能构成刑事诈骗罪,或者该欺诈行为构成诈骗罪的要件,对此,本人认为应该主要从以下几点进行认定:
其一,借款人是否存在以非法占有出借人款项的目的。借款人借款时就没有要还款的意思,而是拿到钱就逃跑,这要区别于借款之后,无法还款而逃避履行的行为,名为“借”,实为“骗”。
其二,借款人借款时是否存在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情形。借款人借款时为了实现非法占有出借人款项的目的,而虚构经营或投资项目,隐瞒个人资不抵债、骗取财物跑路等事实,或者是出具虚假的借据、冒用他人的身份等客观表现,总之必须存在欺骗的客观表现。
其三,出借人基于借款人欺骗行为而陷入错误认识,处分财物。出借人出借款项时误以为借款人基于真实的借款意思表示而出借款项。出借人陷入错误认识出借款项是诈骗罪的必要要件之一。如果出借人在一开始就识破了借款人的欺骗行为,依然愿意提供款项,则一般不构成诈骗罪。
其四,诈骗罪的构成必须满足“数额较大”,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诈骗案件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的解释》的规定,个人诈骗公私财物2000元以上的,属于“数额较大”,也是公安机关立案侦查的数额标准。具体数额标准各地不一,这个数额也是仅供参考。
其五,犯罪主体必须是年满十六周岁,达到法定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均能构成本罪。
2、关于侦查机关怎么认定为诈骗可以立案?
您应该是要问,侦查机关对行为人涉嫌诈骗罪的立案标准问题,本人认为:
其一,首先需要明确诈骗罪是公诉案件,不属于自诉案件,因此只能交由公安机关进行立案侦查,受害人或者其他人可以进行报案或者举报,并按照上述诈骗罪的认定要件提供相应的材料;
其二,行为人的刑事追诉期限,或者叫追诉时效,根据《刑法》第八十七条规定,犯罪经过下列期限不再追诉:①法定最高刑为不满5年有期徒刑的,追诉时效的期限为5年。②法定最高刑为5年以上不满10年有期徒刑的,追诉时效的期限为10年。③法定最高刑为10年以上有期徒刑的,追诉时效的期限为15年。④法定最高刑为无期徒刑、死刑的,追诉时效的期限为20年。如果20年后认为必须追诉的,须报请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后,仍然可以追诉。该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也就是说普通诈骗罪的追诉时效为五年,最严重情形的追诉时效为二十年。
其三,损失财物金额和犯罪主体刑事责任年龄是必须要符合诈骗罪的认定标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