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事故肇事逃逸的处罚

导读:
交通事故肇事逃逸的处罚
交通事故发生后,当事人逃逸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规定:“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逃逸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一、什么是交通肇事逃逸
交通肇事逃逸是指发生交通事故后,为逃避法律责任,驾驶机动车或者遗弃车辆逃离事故现场或者遗弃、故意损毁道路交通事故现场的行为。《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九十条规定,违反本法规定,发生重大交通事故,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但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定罪处罚:(一)追逐竞驶,情节恶劣的;(二)醉酒驾驶机动车;(三)从事校车业务或者旅客运输,严重超过额定乘员载客、超员或者严重超过规定时速行驶的;(四)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的规定发生重大事故,构成犯罪的。根据上述规定及相关法律法规规定,逃逸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危及他人人身和财产安全的重大事故而不采取必要处置措施离开现场的行为。
二、逃逸构成犯罪的要件和情节
逃逸是指行为人在交通肇事后,为了逃避法律的追究而离开事故现场,致使被害人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或者因抢救无效死亡的行为。根据《刑法》第133条第2款的规定,肇事者逃离事故现场或者遗弃事故现场后,造成被害人重伤、死亡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对肇事者有交通肇事罪(交通肇事后逃逸)、故意杀人罪(故意杀人未遂)等多种犯罪成立的,分别依照《刑法》第133条、第141条的规定进行定罪处罚。而对于肇事后逃逸者,因其行为属于情节严重构成犯罪,应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三、对故意逃逸的处罚
第一百三十三条规定:“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的规定,发生重大事故,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是国家工作人员的除外。”《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规定:“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属于交通肇事逃逸行为。“情节特别严重”是指对肇事后逃逸的当事人处以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肇事罪是最常见刑法罪名之一。
四、司法实践中的问题
近年来,由于司法实践中对“严重交通肇事逃逸情节特别严重”的认定不一,导致在处理该类案件时很难准确把握。对“一般交通肇事逃逸情节特别严重”如何理解的问题:一般情况下,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在处理此类案件时对“造成人员伤亡”的认定并不十分严格。但是,由于交通肇事罪与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死、交通肇事罪与其他危害公共安全犯罪构成要件上的不同,因此在处理此类案件时应区别对待。如根据该罪名的规定,如果肇事者仅是一名普通工人,那么即使他肇事了,也不能因此认定为“情节特别严重”;如果肇事者具有公务员身份和企业工作人员身份,那么只要其在事故发生后没有逃避救助或者抢救伤员等行为,就可以认定为“情节特别严重”。
五、刑法对交通肇事逃逸行为的惩罚措施
交通肇事逃逸属于加重情节。交通肇事逃逸具有以下特征:
1、是犯罪行为发生在醉酒、吸毒等情形下。
2、是实施后逃跑或将车辆抛弃至无人处;三是未造成严重后果。
交通事故肇事逃逸行为是目前我国交通安全的一大问题,治理这类行为非常重要,以维护公共安全。
现行的交通事故肇事逃逸处罚规定,对肇事逃逸行为进行严厉的惩罚。首先,进行处罚的前提是要依照刑法的规定,肇事者需要主动来投案或者被查明。如果肇事者实施了情节严重的撞伤他人,而又构成相关犯罪,则需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严厉处罚。
此外,交通事故肇事逃逸行为也受到交管部门的处罚,根据《机动车驾驶证条例》,司机因交通事故肇事逃逸构成犯罪,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则司机所在地的公安机关会收回司机的驾驶证,并处以500-2000元的罚款,当司机未能按时投案,还可以停发驾驶证一年,并延长投案前的记分期和社会安全期3个月以上,对情节恶劣的可以一年以上。
综上所述,交通事故肇事逃逸行为将受到刑事法律和交通法规的强制惩罚,肇事者将承担更重的法律责任,保护公共安全。司机如果存在交通事故的肇事逃逸行为,一定要及时投案,以免受到更大的惩罚。
几年来,交通事故发生的频率不断增加,其中的肇事逃逸事件也在不断增多。而肇事逃逸者被定性为违反交通法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肇事者也要承担法律的责任。
一般情况下,肇事逃逸者应当接受以下几种处罚:
1. 给予罚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九十七条,肇事者最低处以500元罚款,最高可达10000元或者以上。
2.处以拘留,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八十七条,肇事逃逸者在一定的期限内,由公安机关根据其刑事责任,处以拘留,一般不超过十五天。
3. 禁止驾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肇事逃逸者在一定时期内被禁止驾驶机动车,特殊情形可以按照有关规定作出调整。
4. 必须赔偿损失,根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法》,肇事逃逸者在受害者索赔下,必须赔偿相应的经济损失,损失范围包括了人身损害和财物损失。
5. 还可能被送交司法机关,肇事逃逸者如果有明显的违法侵权行为,可能被送交司法机关,移送至法院,作相应的法律处理,如被判处有期徒刑或者责令服务等等。
交通事故是每个人都要关注的社会问题,肇事逃逸行为是最不可接受的,因此,应当采取有效的法律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