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犯法怎么处理

导读:
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犯罪的,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由此可见,如果犯罪主体是未成年人,可以考虑进行罪轻辩护或者不承担刑事责任的无罪辩护。
对于16到18周岁的人,我国特意出台司法解释对该年龄段的犯罪进行了规定:
1. 不认为是犯罪的情形
(1) 已满16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实施盗窃行为未超过3次, 盗窃数额虽已达到“数额较大”标准,但案发后能如实供述全部盗窃事实并积极退赃,且具有下列情形之”的,可以认定为“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不认为是犯罪:
① 系又聋又哑的人或者盲人;② 在共同盗窃中起次要或者辅助作用,或者被胁迫;③ 具有其他轻微情节的。
(2) 已满16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盗窃未遂或者中止的,可不认为是犯罪。
2. 不作为犯罪处理
(1) 已满16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盗窃自己家庭或者近亲属财物,或者盗窃其他亲属财物但其他亲属要求不予追究的,可不按犯罪处理。
(2) 已满16周岁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盗窃公私财物虽已达到“数额较大”的起点,但情节轻微,可不作为犯罪处理。
(3) 已满16周岁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偶尔盗窃、抢夺、诈骗,数额刚达到较大的标准,案发后能如实交代并积极退赃的,可以认定为情节显著轻微,不作为犯罪处理。
3. 不按转化抢劫罪论处
已满16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犯盗窃、诈骗、抢夺罪,为窝藏赃物、抗拒抓捕或者毁灭罪证而当场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胁,情节轻微的,可不以抢劫罪定罪处罚。
4. 从轻处理
(1) 已满16周岁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偶尔盗窃、抢夺、诈骗,罪行较轻的,可以依法适当多适用缓刑或者判处管制、单处罚金等非监禁刑;依法可免予刑事处罚的,应当免予刑事处罚。
(2) 对于犯罪情节严重的未成年人,也应当予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3) 对于已满16周岁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犯罪人,一般不判处无期徒刑。
【法律知识】: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第二十八条:本法所称不良行为,是指未成年人实施的不利于其健康成长的下列行为:
(一)吸烟、饮酒;
(二)多次旷课、逃学;
(三)无故夜不归宿、离家出走;
(四)沉迷网络;
(五)与社会上具有不良习性的人交往,组织或者参加实施不良行为的团伙;
(六)进入法律法规规定未成年人不宜进入的场所;
(七)参与赌博、变相赌博,或者参加封建迷信、邪教等活动;
(八)阅览、观看或者收听宣扬淫秽、色情、暴力、恐怖、极端等内容的读物、音像制品或者网络信息等;
(九)其他不利于未成年人身心健康成长的不良行为。
第二十九条: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发现未成年人有不良行为的,应当及时制止并加强管教。
第三十条:公安机关、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发现本辖区内未成年人有不良行为的,应当及时制止,并督促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依法履行监护职责。
第三十一条:学校对有不良行为的未成年学生,应当加强管理教育,不得歧视;对拒不改正或者情节严重的,学校可以根据情况予以处分或者采取以下管理教育措施:
(一)予以训导;
(二)要求遵守特定的行为规范;
(三)要求参加特定的专题教育;
(四)要求参加校内服务活动;
(五)要求接受社会工作者或者其他专业人员的心理辅导和行为干预;
(六)其他适当的管理教育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