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领导打辞职信怎么写_如何跟领导提离职

姚平婚姻家事律师 2022.09.20来源:律总管702人收看
导读:
递交离职报告一般不批的,说明你的岗位比较重要你比别人胜任,要么就是没有合适的人选来第一时间接递你,要么就是你手上的工作一时半会停不下来你离职会受到影响,还有一种,就是你的薪资不太高,再招人成本会高过你很多。我一般不批离职的原因就是这几种。

递交离职报告一般不批的,说明你的岗位比较重要你比别人胜任,要么就是没有合适的人选来第一时间接递你,要么就是你手上的工作一时半会停不下来你离职会受到影响,还有一种,就是你的薪资不太高,再招人成本会高过你很多。我一般不批离职的原因就是这几种。

提问的这个网友,建议你在写离职报告时,尽量的客观写明自己的原因。

有些人真心想离职,但是自己写的原因三三二二,从上级来说,下属稳定胜任肯定更好,能留下来肯定留下来。所以真心想离职的,首先离职报告要表明决心,最好是写明你的工作交待条例一二三四,尽可能的把不批离职的几个原因你能写明白,比如说怕企业招不到人,你可以说推荐XX,如果是项目会受到拖延,你可以把一些善后也写上去。

然后,决意已下,就把报告一周发一次邮件并CC相关的上级,最重要的是,你邮件中写明你要走的时间。

比如说我在9.1提出,9.30离职到期,届时准时来办理交接手续。软硬兼施,从工作交接中没有漏洞,又符合法律法规,自然就会同意。当看到这些有理有据有担当的离职报告,企业一般马上行动招人来做交接,基本上最后都会同意你的时间。

但是离职也要考虑企业用你的成本,如果手上真的是有项目需要延长,双方可以商量一个到期时间,离不了职,很多时候是企业考虑你离开的成本增加,项目年底完成,你中途跑了,

职位高的,又是在一个行业里混的,上下家的口碑还是很重要的。只有不重要的岗位,公司都会马上批准,那些说不同意马上离开然后让你走仲裁的,看起来很爽,但我知道,现实中没有几个尽人意的,企业和你都会自造一些麻烦出来。

领导不批,有几个原因:

可能你工作能力强,放你走,他一时之间找不到合适的人,就算招了,要重新培养也挺麻烦。你可以跟领导说你要辞职的原因。先感谢领导的指导和关照,再说辞职的个人原因,不要说公司或他人原因,只说个人原因。比如说要照顾家人、身体原因、要去深造、同学邀你合伙开公司(这个业务和公司业务不重合)。这些原因我都用过。完了,你可以很诚恳地说,你自己这个岗位的人你也可以帮忙推荐,如果领导认可,你可以带新人半个月到一个月,让对方在最短时间快速熟悉岗位要求,后面不懂也可以电话问你,你一定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一般来讲领导不会故意栓着谁不放的,但并不是没有,既然出现又该怎么解决呢?那就得先弄清楚原因:

第一很器重你

这种情况可能是老板很器重你,觉得你的职业能力很符合这个公司,担心是你一时冲动的决定,所以让你再考虑一下,这说明这位领导除了很器重你之外、还很了解你。

第二时机不对

可能公司正在赶一个项目、而你正处在一个比较关键的位置上,所以你暂时不能离开,万一你离开了整个项目都会滞后,这是领导最不愿意的。就算要找个人来顶替你, 但是新人对项目不熟悉,所以也需要一个熟悉的过程。

第三个人恩怨

可能你跟领导有过什么过节,所以他故意跟你过不去,在合同期内如果单方面的接触合同的话,不但领不到当月工资,还要赔付违约金,这种情况比较少见,希望不是。

第四解决方案

针对不同的情况,我们不同处理,比方说第一种的话你可以跟老板讲清楚自己的一个打算,毕竟强扭的瓜不甜,领导也不会太强求;第二种如果你不着急离开的话建议你还是配合一下,相互理解嘛,有时候做好事儿往往伴随着好运和惊喜;第三种的话就比较麻烦,你可以先礼后兵,实在不行的话就走法律程序;

关于这个问题的解决办法

1

辞职不需要批准,只要按照《劳动法》规定履行了书面通知义务,提前30天通知自己要辞职,到期就可以离职。

2

领导批不批是其内部的规定,你只有履行了告知义务,并且按照劳动法约定办理了交接事项(大部分公司和员工并没有对交接有特别约定,都是按照标准版本的劳动合同执行的),到期就可以走人。

3

需要注意:保留书面告知的证据,包括但不限于邮件、快递单、递交辞职报告的证明等,为免引起劳动争议,还需要保留工作的证据,比如工卡、工牌、工资条、劳动合同、考勤记录等所有能够证明你们之间存在事实劳动关系的文件证据等。

4

当然,最好的处理是不争议,友好的分手愉快的离开。所以,沟通时最好的手段,领导不批有很多理由,你就需要准备好多种应对,比如交接的问题,可以把自己手头的工作进行一个详细的梳理,整理成书面的文件;比如人员的问题,可以提前把手上的工作和一些同事沟通,教会他们解放自己,他们就可以作为临时或者以后的接替人;比如连续性的问题,可以在辞职前通过请短假方式验证接替人员的掌握程度,给予点拨;比如......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 【投诉】 功能联系删除
分享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