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资产盘点存在的问题_变卖固定资产的账务处理

导读:
1.账务处理与实际管理单位不一致,即A公司核算,B公司实力使用,主要存在的问题:核算仅仅停留在数字处理上,固定资产实际使用情况却一概不知,这种财务核算已经脱离了“真实性”“实质重于形式”,不利于公司规范核算与管理,财务核算提供的数据资料准确性存在疑问,解决办法:办理固定资产交接手续,让实际使用单位负责核算。
2.固定资产核算方法与使用状态不符合,比如:固定资产处于高度负荷状态工作,而财务却采用直线法核算,问题:某一天固定资产已经报废,但财务上还有很大的账面价值,解决办法:做会计变更,选择与固定资产实际使用状态一致的核算方法,比如:加速折旧法。
3.自建固定资产入账价值虚高,我曾经看过很多公司自建固定资产账面价值虚高,自建过程中,有很多所谓“支出”都是公司为了报账、冲账、掩盖某些特殊目的费用,本该费用化,却计入在建工程,最后变固定资产了,这样做的目的也是为了从账面上做大公司,方便银行贷款等,解决办法:管理层要提高思想认识,真正把公司做实,真正把公司做规范,公司的会计在这方面是没有发言权的。固定资产在实际核算管理中,小问题很多,但主要的大问题,就是这三方面。
财务核算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提供决策支撑信息的,要么为了外部决策,要么为了内部决策,而财务在核算管理过程中,很重要一方面是公司管理层的意志,所以财务核算是否规范,是否真实,管理层的想法特别重要,其次就是公司财务队伍的整体素质,素质越高,当然核算结果也就越规范。
注册会计师在尽职调查或审计过程中发现的固定资产一般存在以下问题:
1、“在建工程”达到可使用状态时仍然不结转至“固定资产”,造成少计提折旧,虚增利润情况。
2、未对固定资产计提减值。
如企业生产的产品严重滞销(产品过时),是否生产线设备已严重老化(过时),是否应对设备计提减值。如果设备过时需要计提减值,则存货一般也需要同时计提减值。
3、固定资产采购或在建工程无票入账,可能带来税务风险。如无采购发票需要在所得税前进行纳税调增。
4、固定资产采购过程审批手续不完整。这是内控问题,根据分管领导的权限不同,需要按照公司内控流程进行逐级审批。
5、检查固定资产权属是否归公司所有。是否进行了抵押登记。
6、固定资产的完整性、真实性检查。需要进行详细的盘点。
不管集团公司还是单体公司亦或是上市等公众公司,尤其是初创型公司,由于公司财务人员水平有限或为节税考虑,固定资产都存在着类似问题。下面从内部控制、会计核算和资产保管三方面简要说明。
一、内部控制
固定资产内部控制设计存在缺陷或未有效执行。如存在采购、审批、付款、保管等存在不相容职务相分离,这类问题通常存在于中小企业
二、会计核算(确认和计量)
1、资产产权不清晰。如房屋车辆等固定资产不能提供房产证或车辆行驶证;
2、折旧计算准确性问题。①固定资产清单原值、累计折旧与账面原值、累计折旧不一致;②累计折旧计算错误,特别是房屋、机器设备等经过翻新改造后需重新根据入账原值再计算折旧属于“易错点”;
3、会计估计问题。①固定资产折旧年限普遍偏长,如房屋建筑物和运输设备的预计使用年限分别为50年和10年。明显高于同行业该类固定资产实际使用寿命,建议将房屋建筑物改为20-40年,运输设备4-5年;②公司各类固定资产预计残值率的确定较随意,同类型固定资产残值率有的为5%,有的为10%,建议公司按同行业标准将各类型固定资产的残值率均调整为5%或3%;
34、未及时入账。如在建工程已竣工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账面未结转固定资产,相应少计提折旧等;未按固定资产类别设置二级明细,不便于公司对外披露财务报表等;
5、利息资本化计算错误。该类问题常见于“重资产”企业,如专门借款构建大型机器设备,利息资本化与费用化计算错误等。
三、资产保管
1、固定资产盘点问题。公司固定资产盘点未形成记录较随意,不便于明确各方责任。
2、已报废资产或盘点出现误差,未及时进行会计处理等;
总结:固定资产占“重资产”型企业总资产比例相对较高,该类型公司以较大资金获取较少的利润回报,由于产品更新换代快,相应资产折旧率高,财务人员需关注资产是否有减值迹象并进行减值测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