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意买假货索赔是违法的吗

导读:
故意买假货索赔是违法的吗
对于日常生活中的普通商品,消费者请求赔偿的依据为《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第五十五条: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者接受服务的费用的三倍;增加赔偿的金额不足五百元的,为五百元。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根据上述法条,对于普通商品,消费者请求三倍赔偿的前提在于要受到商家欺诈。构成欺诈,需要满足以下四个条件:(1)商家要有欺诈的故意。(2)商家进行了欺诈,即商家告知消费者关于商品的虚假事实,或者商家隐瞒了关于商品的有关事实。(3)消费者因为商家的欺诈而对商品产生了错误的认识,即消费者产生错误的认识要与商家的行为之间有因果关系。(4)消费者基于错误的认识而进行购买。
那么知假买假很明显的就不满足第三、四点要求,知假买假者并没有因为商家的欺骗而陷入错误的认识,知假买假者本身就十分清楚商品存在问题。因此对于一般的商品,知假买假者不会获得赔偿,因为其并没有受到商家的欺诈。
食药领域的特别例外,允许知假买假获得赔偿
在食药领域,消费者请求赔偿的依据为《食品安全法》第一百四十八条第二款:生产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或者经营明知是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消费者除要求赔偿损失外,还可以向生产者或者经营者要求支付价款十倍或者损失三倍的赔偿金;增加赔偿的金额不足一千元的,为一千元。
最高人民法院出台的《关于审理食品药品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 为食药领域知假买假者的索赔提供了依据。该规定第三条规定:因食品、药品质量问题发生纠纷,购买者向生产者、销售者主张权利,生产者、销售者以购买者明知食品、药品存在质量问题而仍然购买为由进行抗辩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2019年卞某在某大药房购买了某产品22盒,单价140元,实付金额3080元。之后卞某以该产品虚构食品生产许可证编号,在国家食药监总局数据库查询不到所售产品的合格资质为由向法院起诉,请求判令该大药房返还货款并给予十倍赔偿。
而后查明,卞某自2017年起便在全国范围内多次购买同样或类似的产品,以同样理由提起诉讼。
法院最终判决支持了卞某的主张。
食品、药品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健康,而地沟油、三聚氰胺奶粉、毒胶囊等重大食品、药品安全事故频发,因此最高人民法院将食药领域作为特别例外,支持知假买假,从而促进对食药领域的监督。
知假买假后索赔,是否构成敲诈勒索罪
被告人甲乙丙丁等人在超市寻找过期食品并购买,后要求超市按照每单1000元给予赔偿,并声称不赔偿将向市场监督管理部门举报或者向法院起诉,以此获取赔偿款。
该行为是否构成敲诈勒索罪?
(2020)津01刑终78号判决书中法院评判如下(有删改):
1、现阶段食药品领域中知假买假或职业打假行为并不为法律所禁止;
2、被告人购买的商品均属食品,从卷中证据来看上述食品系从相关超市购买且已过期,没有证据证实被告人存在调包或藏匿过期食品而进行恶意索赔的情况。另外,被告人以每单1000元向超市索赔,未超出食品安全法规定的惩罚性赔偿范围。被告人知假买假后向超市索要赔偿,目的是为了牟利,其行为虽有不当之处,但在法律上不影响其作为食品购买者向销售者进行索赔的权利,故不宜认定被告人具有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犯罪故意。
3、被告人在向超市索赔的过程中,称超市如不赔偿就向市场监管部门举报或向法院起诉,其索赔的方式符合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的关于消费者与经营者争议解决的途径,并不违反法律规定。除上述行为外,现有证据不能证实其对超市经营者实施了恐吓、威胁或要挟等造成心理恐惧或强制的行为。故根据现有证据不能认定被告人实施了敲诈勒索行为。
被告人以牟利为目的,知假买假后向超市索要赔偿,其行为不符合敲诈勒索罪的犯罪构成,虽有不当,但不能认定为犯罪。
敲诈勒索罪是指行为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使用恐吓、威胁或要挟的方法,向他人索要财物的行为。该罪主观要件是行为人具有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犯罪故意,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对他人实行恐吓、威胁或要挟的行为,使他人产生恐惧心理或心理受到强制而处分财物。
故意购买假货,能否索赔?
问:我到外地旅游,想带点茶叶回家给亲朋好友。到某特产超市购买了一些茶叶,后结完账才发现超市卖的茶叶实际已经过期。刚走出超市大门,我就扭头回去要求超市予以退货并赔偿损失。但超市服务员和负责人不予赔偿,只肯退货。超市负责人认为,既然明知茶叶过期仍采购是恶意敲诈行为,他们辩解称是没有及时清理过期食品,导致本已过期的茶叶未下架。请问,超市的这种解释和说法合理么?我能够因此获得赔偿吗?
答:你好,超市的辩解是不合理的,其不予赔偿的做法是不合法的。首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五十五条的规定: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者接受服务的费用的三倍;增加赔偿的金额不足五百元的,为五百元。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因此,你可以就此获得采购茶叶金额的三倍赔偿。另据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关于审理食品药品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中,明确“知假买假”可受法律保护,“因食品、药品质量问题发生纠纷,购买者向生产者、销售者主张权利,生产者、销售者以购买者明知食品、药品存在质量问题而仍然购买为由进行抗辩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因此,即使退一步讲,你确实属于知假买假,商家仍然需要赔偿,而不得以消费者明知作为抗辩事由。因此,你有权获得超市的相应赔偿。
故意买假货索赔的法律性质
故意买假货索赔是否违法,首先要看其行为是否符合相关法律规定。在我国,消费者有权利获得质量合格、安全可靠的商品,而商家也有义务提供符合质量标准的商品。如果消费者故意购买假货并以此为由要求索赔,就可能构成违法。
根据我国相关法律规定,故意购买假货并进行索赔是属于违法行为。《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明确规定:“消费者应当诚实守信,不得虚假索赔。”而故意购买假货,明知商品是假货却故意索赔,显然是不诚实守信的行为,因此是被法律所禁止的。
故意买假货索赔如何处理
首先,我们应该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尽量避免购买到假货。在购物时,我们可以多了解一些商品的相关知识,通过对比价格、品牌、商家信誉等方面进行筛选,选择可信赖的商家进行购买。
其次,如果我们不慎购买到假货了,我们应该及时采取合理的措施进行解决,而不是故意索赔。这时,我们可以选择与商家进行协商,要求退货或换货等合理的处理方式。对于一些恶意骗取钱财的商家,我们可以通过向相关部门进行投诉来维护自己的权益。
然而,即使购买到了假货,我们也不应该轻易放弃索赔权益。如果我们是在正规的商家处购买到假货,那么我们仍然可以通过法律途径来维护自己的权益。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向消费者协会等权益保护组织投诉,寻求法律支持和协助,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故意买假货索赔的案例分析
近年来,一些消费者故意购买假货并进行索赔的案件时有发生。这些消费者往往通过各种手段诱使商家出售假货,然后以购买到的假货为由要求商家赔偿。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商家出售的确实是假货,消费者的索赔要求并不违法。然而,如果消费者故意制造假货或明知是假货而购买,就可能涉及到违法行为。比如上述案件中的消费者是否存在主观故意,是否真的购买的到假货,有无证据证明等都需要进一步调查和取证。
故意买假货索赔的法律责任
如果消费者故意购买假货并进行索赔的违法行为得以确认,其法律责任将是不可忽视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规定,消费者如果故意制造、传播虚假信息或者明知是虚假信息而传播,商家有权拒绝赔偿其损失。此外,如果消费者故意购买假货并进行索赔的目的是敲诈勒索,那么还可能构成刑事犯罪,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