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保候审不批捕是什么意思_检察院批捕后取保去哪里办

导读:
不批捕的原因有三种,第一种检察院认为嫌疑人不构成犯罪,第二种是证据不足不批捕,第三种是情节较轻,采取取保候审可以保证诉讼正常进行。如果不批捕是第一种情况,即使公安机关认为有罪取保候审,移送至检察院,检察院很大可能做出不起诉。第二种情况不批捕,公安机关补充到证据,案件达到证据确实充分后,仍可以提请逮捕或者取保后移送检察院审查起诉。第三种情况,公安机关会将案件移送检察院审查起诉。第二种和第三种情况,除极少数轻微案件可能检察院会做不起诉,绝大部分案件检察院会将案件起诉至法院,由法院判处刑罚。
检察院不批准逮捕,公安机关就必须变更强制措施,变更为取保候审或者监视居住。取保候审期通常为一年,一年后如果没有再起诉,一般就没什么事情了。即使后面被起诉了,检察院不批捕,法院判刑大概率也是缓刑,不用坐牢,但是会有案底,影响本人找工作和子女找工作
1.取保候审是手段,为了保证刑事案件能够顺利进行;
2.不批准逮捕,不代表无罪,情况很多;
3.逮捕也是刑事强制措施,虽然跟案情和证据有些关系,但并不代表不会移送审查起诉,到法院判决阶段。
适用取保候审制度的意义
对社会危险性比较小的犯罪嫌疑人被取保候审后,应当保持随传随到的状态。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在刑事诉讼过程中适用取保候审制度具有重大的意义:
1.取保候审制度赋予了犯罪嫌疑人一定的人身自由,他基本上可以进行正常的生活。在保证金的驱动或者保证人的监督下,被取保候审的犯罪嫌疑人也不会逃跑,或者阻碍案件的侦查;
2.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同意犯罪嫌疑人取保候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节省司法机关的办案经费,也免除了犯罪嫌疑人在押时的开支。同时,司法机关也可以将精力集中到打击严重的犯罪活动上去。
【应当逮捕】
被取保候审的犯罪嫌疑人在取保候审期间故意犯罪,有自杀、逃跑之嫌,实施影响侦查、审查起诉工作的行为,对刑事诉讼的其他人员打击报复,有上述四种违反取保候审规定之一的行为,人民检察院应当对犯罪嫌疑人予以逮捕。
【可以逮捕】
犯罪嫌疑人擅自离开居住地,犯罪嫌疑人经传讯后没有及时到案或者拒绝到案、犯罪嫌疑人变更住址、工作单位和联系方式未在24小时内报告,犯罪嫌疑人违反规定进入特定场所、与特定人员接触,严重妨碍刑事诉讼正常进行。人民检察院发现犯罪嫌疑人有上述行为之一的,可以逮捕犯罪嫌疑人。
犯罪嫌疑人被取保候审,检察院暂时不批捕犯罪嫌疑人,并不意味着犯罪嫌疑人彻底不用被判刑。取保候审期间,司法机关的工作人员并不会中断对该刑事案件的侦查,也就是说是否应当追究犯罪嫌疑人的刑事责任还未定;若犯罪嫌疑人在取保候审期间,实施了违反取保候审规定的行为,人民检察院有权力逮捕犯罪嫌疑人。
一:关于逮捕我们要知道的事情
办案的程序中,公安机关负责侦查,而刑事案件中公安机关侦查的期限,这里指对嫌疑人采取刑事拘留的强制措施的时间,这个时间一般分为7天跟30天。
一般刑事案件的嫌疑人只能刑事拘留7天;如果是团伙作案、结伙作案、流窜作案的嫌疑人可以最长可以刑事拘留30天。
那么如果在这个期限内,案件无法侦办结束,或者是证据方面仍需要继续加强,放走嫌疑人可能对取证不利或者是放嫌疑人出去,就可能找不到了,这些情况下公安机关一般都会对嫌疑人进行提请批准逮捕的。
逮捕的决定机关是检察院,执行机关是公安局。
二:为何不逮捕一般也会被判刑呢?
要知道轻微的刑事案件,比如偶发性的故意伤害罪,一般轻伤的情况下并且嫌疑人没有前科的、或是初次盗窃,嫌疑人就一个,刚够立案起诉的,这类嫌疑人公安机关可能并不会提请逮捕,只要案件侦查结束,可能会给嫌疑人办理一个取保候审的,当然也有例外的情况。
但是我们正常办理案件的时候,提及逮捕一般情况下此类案情都是相对比较严重的或是复杂的,小案件(此处的“小”指轻节较轻一点的,损失较小一点,恶性不大的)送到检察院也不会逮捕的,哪些案件的嫌疑人可能会被逮捕的,哪些是很大概率逮捕不了的,办案民警心中都有数,毕竟是吃这碗饭的。
所以一般提到需要逮捕的情况下,此类案件应该都会走到审判程序,特别的需要被逮捕的嫌疑人,最终都会被判刑的。
我之前就办理过多起逮捕检察院院没有同意,后来嫌疑人都被判刑了。所以说公安机关只要是提请了逮捕的,后期这名嫌疑人基本上都会被判刑,当然咯,有人可能会讲万事无绝对,这一点也不可否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