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失致人死亡一般判多少年,开车过失致人死亡怎么判刑

导读:
过失致人死亡罪的核心在于“过失”,它与故意杀人罪有着本质的区别。所谓的过失,指的是行为人在没有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导致他人死亡的情况下,由于疏忽大意或者不注意防护措施而造成的他人死亡。在刑法中,这种行为需要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
过失致人死亡罪一般判多少年?
过失致人死亡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
【过失犯罪】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是过失犯罪。过失犯罪,法律有规定的才负刑事责任。
从性质上来说,过失致人死亡要比故意致人死亡的恶劣性要略轻一些,所以在用刑方面也会显得更有回转余地一些,只要行为人悔错态度诚恳,是有机会征得减轻处罚的。
过失致人死亡罪可以判缓刑吗
依据该法的规定,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可以宣告缓刑,因此,宣告缓刑也是有可能的,但不是全部,主要结合赔偿、案情等客观因素而决定。
有的人可能会在过失的心理状态下,造成他人死亡,这剥夺了他人的生命权,仍然是需要承担刑事责任的。
对于犯罪情节较轻,主观危险性较小的罪犯,人民法院是可以考虑适用缓刑的。
过失致人死亡罪会判死刑吗
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的,需具备三个要素:
1、客观上必须发生致他人死亡的实际后果。这是本罪成立的前提。
2、行为人必须实施过失致人死亡的行为。
行为人的行为可能是有意识的,或者说是故意的,但对致使他人死亡结果发生是没有预见的,是过失。过失致人死亡行为可以分为作为的过失致人亡行为和不作为的过失致人死亡行为两种情况。
3、 从行为人的过失行为与被害人死亡的结果之间必须具有间接的因果关系,即被害人死亡是由于行为人的行为造成的。
这里死亡包括当场死亡和因伤势过重或者当时没有救活的条件经抢救而死亡。否则行为人不应承担过失致人死亡罪的刑事责任。
第二百三十三条规定,过失致人死亡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因此过失致人死亡不会判处死刑。
死刑作为最为严重的刑罚,法院适用会十分的谨慎。
过失致人死亡常见辩护要点
1.是出于意料之外、不能预见、无法回避的客观发生的意外不幸事件,并不是疏忽大意的过失。
2.行为人所实施的伤害行为与被害人的死亡结果不构成必然联系,医院的诊疗过错是被害人死亡的主要因素,该介入因素中断了伤害行为与被害人的死亡结果的因果关系。
3.无充分证据证实伤害行为与伤害后果有因果关系,不能认定构成犯罪。
4.行为人的行为受外部条件的影响而产生危害结果的,如果该外部条件起决定性作用力(主要原因力),行为人一般不应对该外部条件引起的危害后果负刑事责任。
5.不能从结果倒推行为人的预见可能性。行为人即使实施了不法行为,也并不意味着对被害人的死亡结果就一定有预见可能性。不能将“没有预见”当作“没有预见可能性”。不能将“应当预见”当作“已经预见”。
6.行为人有自首、坦白情节,并积极赔偿,认罪态度好,取得了被害人家属的谅解,依法应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开车过失致人死亡怎么判刑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
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交通事故判刑的情况有哪些
(一)交通肇事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1、死亡一人或者重伤三人以上,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的;
2、死亡三人以上,负事故同等责任的;
3、造成公共财产或者他人财产直接损失,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无能力赔偿数额在三十万元以上的。
(二)交通肇事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属于“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1、死亡二人以上或者重伤五人以上,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的;
2、死亡六人以上,负事故同等责任的;
3、造成公共财产或者他人财产直接损失,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无能力赔偿数额在六十万元以上的。
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如果被告人在事故发生后立即采取措施抢救被害人,并能证明其对事故的发生确无预见,可能会酌情减轻处罚。此外,如果被告人能主动投案并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也可能被视为自首,依法可以从轻或减轻处罚。
值得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的过失行为都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刑法规定了一定的量刑标准,如行为人的过失行为必须达到严重危害公共安全的程度,或者是违反国家有关安全管理的法律、行政法规,造成重大伤亡事故等情形。这意味着,如果被告人的行为未达到上述标准,可能不会被判定为过失致人死亡罪。
在实际的司法实践中,过失致人死亡罪的判决结果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除了被告人的过错程度,法院还会考虑被害人家属的经济状况、被告人的赔偿能力和社会影响等因素。通常情况下,如果被告人能够积极赔偿被害人家属的损失,并获得家属的谅解,法院可能会对其判处较轻的刑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