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公殉职赔偿标准2022 ,死亡赔偿金分割法律依据

导读:
人身损害案件中受害人的赔偿范围和赔偿标准现在已经有了非常明确的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侵权责任编》。但赔偿案件解决后,死者亲属之间因赔偿金的分割问题引起的纠纷却不断增多。其中死亡赔偿金的性质认定以及死亡赔偿金如何分割具有较大的争议,本文对这个问题进行更进一步的分析。
一、死亡赔偿金的定义
死亡赔偿金是指被侵权人因侵权人的侵权行为而死亡,侵权人应当支付给被侵权人近亲属的金钱赔偿。
法条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七十九条 侵害他人造成人身损害的,应当赔偿医疗费、护理费、交通费、营养费、住院伙食补助费等为治疗和康复支出的合理费用,以及因误工减少的收入。造成残疾的,还应当赔偿辅助器具费和残疾赔偿金;造成死亡的,还应当赔偿丧葬费和死亡赔偿金。
二、死亡赔偿金的计算标准
上面我们了解到,获得侵权人支付的死亡赔偿金的情形,那么死亡赔偿金的是如何计算呢?同类型司法案件,仅仅因为受害者城乡身份的差别,导致赔偿数额相差数倍。这个持续近20年、被众人戏称“同命不同价”的赔偿标准规定已经“终结”。2022年4月27日,最高法发布《关于修改<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决定》,已于2022年5月1日已经开始实施。相较于之前,最大变化是将残疾赔偿金、死亡赔偿金以及被扶养人生活费由原来的城乡区分的赔偿标准,修改为统一采用城镇居民标准计算。
法条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五条 死亡赔偿金按照受诉法院所在地上一年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标准,按二十年计算。但六十周岁以上的,年龄每增加一岁减少一年;七十五周岁以上的,按五年计算。
三、死亡赔偿金有哪些权利请求人
法条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一条规定,因生命、健康、身体遭受侵害,赔偿权利人起诉请求赔偿义务人赔偿财产损失和精神损害的,人民法院应予受理。(本条所称“赔偿权利人”,是指因侵权行为或者其他致害原因直接遭受人身损害的受害人、依法由受害人承担扶养义务的被扶养人以及死亡受害人的近亲属。)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四十五条:
亲属包括配偶、血亲和姻亲。
配偶、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孙子女、外孙子女为近亲属。
配偶、父母、子女和其他共同生活的近亲属为家庭成员。
根据上述规定,可以得知,当被侵权人因为遭受他人人身侵权从而导致死亡的,请求侵权人支付死亡赔偿金的权利主体有:其配偶、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孙子女、外孙子女。
四、死亡赔偿金是否属于死者遗产
什么是遗产呢?根据《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二十二条第一款的规定,“遗产是自然人死亡时遗留的个人合法财产”;“死亡时遗留”,意味着“遗产”应当是死者生前已经取得或者约定取得的财产,包括财产权利。
死亡赔偿金是死者遭受人身侵权死亡之后,侵权人支付给死者近亲属的赔偿金。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空难死亡赔偿金能否作为遗产处理的复函》(〔2004)民一他字第26号)中答复:空难死亡赔偿金是基于死者死亡对死者近亲属所支付的赔偿。获得空难死亡赔偿金的权利人是死者近亲属,而非死者。故空难死亡赔偿金不宜认定为遗产。该回复对死亡赔偿金的性质作出了进一步的确认,因此,“死亡赔偿金”不属于“遗产”。
五、死亡赔偿金的分割标准又是如何
对死亡赔偿金的分割实际上就是分割共有财产,各当事人未明确放弃分割死亡赔偿金的应根据共有财产分割原则。其次死亡赔偿金作为对死者近亲属的赔偿,获得死亡赔偿金的权利人只能是死者的近亲属。
对于死亡赔偿金的分割有约定从约定。在没有协商一致的情况下,应当根据与死者关系的亲疏和与死者共同生活的紧密程度、生活来源等因素进行分割。而不能仅根据与死者关系有血缘关系,不考虑其他因素进行等额分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