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家车多少年报废(私家车多少公里引导报废)

导读:
汽车成为现在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交通工具之一,方便了生活和出行,不过汽车作为一种消耗品,也有一定的使用寿命,随着年限的增长和公里数的增加,汽车的质量会慢慢变得不如以前。
年限长的汽车,容易发生故障,安全性能也会慢慢降低,所以我国在之前是有强制报废政策的,就是针对年限长的、质量得不到保证的汽车。
在汽车刚进入我国的时候,报废年限是10年,因为那时的汽车技术比较落后,质量不如现在,所以报废的年限就比较短。
后来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汽车质量变得越来越好,所以我国的汽车政策就从2000年开始由10年变成了15年,这和汽车技术的提高离不开关系。
如今,我国的综合国力提升迅速,在汽车制造工业方面也进入全球领先行列,我国汽车市场上优秀的汽车不仅有合资车,还有我们的国产品牌,所以综合来看,汽车质量的发展又步入了新的阶梯。
我国汽车保有量如今已经超过4亿辆,随着汽车数量的不断增加和人们的需求不断变高,再加上汽车技术发生了更高更好的变化,15年的汽车报废政策显然已经跟不上时代的进步。
如今,就算10万级别的平民车,在15年后,大约也就行驶了20万公里的里程,这种公里数和年限的汽车,质量并没有变得太差,依旧能够正常行驶,所以15年报废的要求就显得不合理,汽车得不到充分的使用,也体现不了应有的价值。
“引导报废”
与强制报废不同,引导报废并不强求,只是汽车报废的一种方式,更可以说是一种建议,可以这样理解:当私家车行驶里程达到60万公里时,建议车主将汽车报废处理,并不是“强制报废”。
由此可见,在私家车取消报废年限之后,也取消了强制报废里程数,那么,既然60万公里不报废,还有什么限制汽车使用的制度吗?
“传统年检”
年检,顾名思义就是按期对机动车进行检测,传统的年检主要包括外检和排放检测两个方面。
外检,主要检测汽车的外观和可视零部件的状态,确保车辆具有上路行驶的安全性;排放检测,受排放标准的限制,机动车排放的尾气要符合相关要求。
无法通过年检的机动车,将不具备上路资质,三个周期内未年检的机动车,将面临强制报废处理,也就是说机动车年检的结果,往往决定了汽车的使用情况。
“新年检”
所谓的新年检,就是在传统年检的基础上增加检测项目—OBD检测,也就是行车电脑检测,这项检测可以从行车电脑上检测出车辆的故障情况,机械元件和电器元件的故障,都逃不过OBD检测。
再加上有的车主在15年时间内可能根本行驶不了多少里程,汽车就和新的一样,如果这时候报废,就好像“浪费资源”了。
因此,我国的汽车报废政策发生了变化,由原来的15年报废,变成了行驶60万公里报废,也就是说,从原先的以年限来判断报废的标准,变成了以实际公里数决定报废。这样看来更加合理。
大部分私家车主可能一年的行车里程大约在2万公里,那么15年的时间大约是30万公里,报废政策改变后,即使到了15年,汽车依然能够上路行驶,只要能够年检合格,按照原先一年2万的里程数计算,再开15年也没问题。
并且,在二手车市场上,人们的选择更加多了,因为在之前15年报废政策的标准要求下,汽车市场上市没有15年之后的汽车的,而如今,消费者就可以花更少的钱买一辆超过15年限的汽车,也是一种好事。
不过上面我提到,60万公里报废的前提是,汽车必须年检合格,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汽车需要符合排放标准,才能通过年检,如果汽车在尾气检测的时候发现不达标,并且经过3次的处理和检修,仍不达标的,就要求强制报废。
这就相当于,虽然60万公里报废是放宽了限制,但是又增加了一个硬性指标,就是环保检测必须达标,如果环保检测不达标并且无法修好,及时是只开了10年的汽车也得强制报废。
要想达到60万公里报废的标准,就需要满足排放达标的前提,这也就需要车主在日常生活中注重汽车的保养和检修,合理的开车习惯和维护保养就能保证排放的正常,也能减少汽车故障,延长使用寿命,总的来说,汽车报废标准变成60万公里再报废,是对我们有利的。
一、 60万公里引导报废
引导报废,就是车辆管理单位会告诉车主达到60万公里就应该报废了,但这更多是提醒,而非强制要求报废,在年审通过且其他车辆指标一切正常的情况下,私家车辆即使已经行驶60万公里以上,仍然是可以正常上路。
二、 通过不了年审,强制报废
强制报废,就是车辆管理单位强制要求报废,当出现以下情况,私家车将会被要求强制报废:
(1)经修理和调整,仍不符合机动车安全技术国家标准;
(2)经修理和调整或采用控制技术后,向大气排放的污染物或噪音仍不符合国家环保标准;
(3)在检验有效期满后连续3个机动车检验周期内未取得机动车检验合格标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