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失致人死亡罪怎么判

导读:
过失致人死亡罪怎么判
在现实生活中,因为一时的疏忽或者自身的过失,导致他人死亡的情况是非常常见的,这种情况下如果因为没有注意到而导致他人死亡的话,是会受到法律的制裁。那么你知道过失致人死亡罪怎么判吗?
过失致人死亡罪是指由于疏忽大意或者过于自信,没有预见到或者已经预见到而轻信能够避免他人遭受损害结果发生的行为。这种行为一般有两种情况:
(1)一种是因为疏忽大意的过失而致人死亡,
(2)另外一种就是过失原因所致的他人死亡。
其中第一种情况属于疏忽大意的过失,这种情况下是不会受到法律制裁的。但是如果在发生意外之后没有采取措施去抢救而导致他人死亡的话,就会受到法律处罚。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相关内容。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61条第1款规定“因疏忽大意没有预见到或者已经预见到而轻信能够避免他人遭受损害,因而发生了他人死亡、重伤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事故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1、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因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到造成他人死亡的结果,或者已经预见到可能发生这种结果而轻信能够避免。
如果行为人并未预见到致人死亡的结果,但是出于对自身过失的某种认识,因而采取了措施,这也不能成立本罪。在此需要说明的是,行为人并非对自身过错没有认识,而是对于自己所造成的后果认识不清。也就是说如果疏忽大意没有预见到造成他人死亡结果的后果,而轻信能够避免这种结果发生时则不能成立本罪。行为人实施的具体行为必须是疏忽大意的情况。如果对致人死亡结果不采取措施加以制止的话,也属于疏忽大意的过失行为;如果采取措施不当而致他人死亡结果发生的情况,则属于过失杀人罪。
2、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即行为人明知自己具有过失而放任危害结果的发生。
行为人对危害结果的发生持放任态度。只要致人死亡的危害结果能够发生,行为人即负有过失责任。如果对结果没有预见,即使不采取措施,也不构成犯罪。因为根据《刑法》第17条的规定,“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没有预见到或者已经预见到而轻信能够避免,因而犯罪,这种情况下不能以过失致人死亡罪定罪处罚。”
3、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因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已经预见到了导致他人死亡的结果,或者由于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到导致他人死亡的结果。
主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在故意或过失的范围内,由于疏忽大意而轻信能够避免他人死亡的结果的发生。这种情况下,如果因为自己的过失而造成他人死亡,行为人应负刑事责任。
4、本罪的量刑幅度:
过失致人死亡罪的量刑幅度,应当根据案件情节来确定,在一般情况下,本罪的法定刑与过失致人死亡情节明显相适应。有下列情形之一导致被害人死亡,属于情节较轻的:
(1)被告人具有法定从轻处罚情节;
(2)被告人在犯罪过程中有一定的社会救助行为;
(3)被告人归案后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积极赔偿被害人亲属的经济损失。在量刑时应当根据本罪的法定刑和案件事实确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