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暴力有哪些?

孔孟廷律师 2023.03.07479人收看
导读:
2013年9月9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布《关于办理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的司法解释》规定,利用信息网络诽谤他人,同一诽谤信息实际被点击、浏览次数达到5000次以上,或者被转发次数达到500次以上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246条第1款规定的“情节严重”,可构成诽谤罪,利用信息网络实施暴力行为,捏造事实对他人名誉权进行诽谤的,情节严重就会构成刑事犯罪,可以立案追究刑事责任,02、整治网络暴力法律依据网络暴力立案标准:1.同一诽谤信息实际被点击、浏览次数达到五千次以上,或者被转发次数达到五百次以上的。

为有效整治网络暴力,切实保障广大网民合法权益,按照中央网信办“清朗•网络暴力专项治理行动”相关工作要求,柳州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开设“涉网络暴力有害信息举报专区”,专项受理公众举报,尤其是传播网络暴力信息,进行人肉搜索、辱骂攻击、造谣诽谤等网上有害信息举报受理处置。

01、网络暴力有哪些?

(1)网民对未经证实或已经证实的网络事件,在网上发表具有伤害性、侮辱性和煽动性的失实言论,造成当事人名誉损害;

(2)在网上公开当事人现实生活中的个人隐私,侵犯其隐私权;

(3)对当事人及其亲友的正常生活进行行动和言论侵扰,致使其人身权利受损等等。

02、整治网络暴力法律依据

网络暴力立案标准:

1.同一诽谤信息实际被点击、浏览次数达到五千次以上,或者被转发次数达到五百次以上的;

2.造成被害人或者其近亲属精神失常、自残、自杀等严重后果的;

3.二年内曾因诽谤受过行政处罚,又诽谤他人的;

4.其他情节严重的情形。利用信息网络实施暴力行为,捏造事实对他人名誉权进行诽谤的,情节严重就会构成刑事犯罪,可以立案追究刑事责任。

2013年9月9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布《关于办理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的司法解释》规定,利用信息网络诽谤他人,同一诽谤信息实际被点击、浏览次数达到5000次以上,或者被转发次数达到500次以上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246条第1款规定的“情节严重”,可构成诽谤罪;如果行为人明知是捏造的损害他人名誉的事实,实施了在信息网络上散布的行为,主观上故意,客观上造成实际损害,情节恶劣的,以诽谤罪定罪处罚。

《刑法》第246条诽谤罪,是指故意捏造并散布虚构的事实,足以贬损他人人格,破坏他人名誉,情节严重的行为。所谓情节严重,主要是指多次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捏造事实造成他人人格、名誉严重损害的;捏造事实诽谤他人造成恶劣影响的;诽谤他人致其精神失常或导致被害人自杀的等等情况。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

第四十二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

(一)写恐吓信或者以其他方法威胁他人人身安全的;

(二)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

(三)捏造事实诬告陷害他人,企图使他人受到刑事追究或者受到治安管理处罚的;

(四)对证人及其近亲属进行威胁、侮辱、殴打或者打击报复的;

(五)多次发送淫秽、侮辱、恐吓或者其他信息,干扰他人正常生活的;

(六)偷窥、偷拍、窃听、散布他人隐私的。

2020年3月1日起

《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开始实行。

2020年7月29日

北京首例网络"软暴力"恶势力犯罪集团案一审宣判宣判,42人获刑。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 【投诉】 功能联系删除
分享至:
  • 财产分割律师

    2024/10/8 13:16:57

    立即咨询
    网络中的玩笑话“防火防盗防闺蜜”,竟然成为了现实!婚内期间,丈夫和闺蜜暧昧还有资金往来,妻子是选择离婚还是选择原谅?丈夫为闺蜜支出的钱能要回来吗?这个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元甲律所婚姻家事团队帮助当事人策划最大权益的解决方案!
  • 网络诈骗是一种严重的行为,涉及到财务安全和人身安全,伤害了无辜的民众。对于受害者来说,他们最希望的就是追回被骗的钱。考虑到这一点,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合理地处理呢?首先,要尽快报警。当遭受到网络诈骗时,要立即报警,将情况准确地向公安机关报告并提供相应的证据材料。由于网络活动的特性,证明的难度很大,所以受害者要注意保存好相关凭据和可能存在的物理凭证。同时也要留意一些能够帮助取得证明的地方:如IP地址、上传文件的时间戳、QQ号、手机号、付款方式和金额以及相应的流水号等。其次,应当正确使用一些便利工具去对付这样的情况。例如通过已注册电子银行卡或者手机三方式通过电子商务平台退回已支出金额。当信誉不够好存在不能进行上述方式退款时,也可考虑通过金融机构开立专门存储帐户, 并根据情况生成各个帐户之间流动性, 这样就能避免在中途出
  • 网络暴力有哪些?

    网络暴力有哪些?

    内容:2013年9月9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布《关于办理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的司法解释》规定,利用信息网络诽谤他人,同一诽谤信息实际被点击、浏览次数达到5000次以上,或者被转发次数达到500次以上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246条第1款规定的“情节严重”,可构成诽谤罪,利用信息网络实施暴力行为,捏造事实对他人名誉权进行诽谤的,情节严重就会构成刑事犯罪,可以立案追究刑事责任,02、整治网络暴力法律依据网络暴力立案标准:1.同一诽谤信息实际被点击、浏览次数达到五千次以上,或者被转发次数达到五百次以上的。

    2023.03.07479人收看
  • 姚平

    2024/10/8 13:16:57

    立即咨询
    网络中的玩笑话“防火防盗防闺蜜”,竟然成为了现实!婚内期间,丈夫和闺蜜暧昧还有资金往来,妻子是选择离婚还是选择原谅?丈夫为闺蜜支出的钱能要回来吗?这个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元甲律所婚姻家事团队帮助当事人策划最大权益的解决方案!
  • 律师回复中...
  • 家庭暴力离婚怎么解决,家暴立案的三个条件

    家庭暴力离婚怎么解决,家暴立案的三个条件

    内容:本文将探讨家庭暴力离婚的根源、解决方案以及相关的救助机构,希望为受害者和相关人士提供指导和支持,此外,还有一些措施可以帮助受害者解决家庭暴力离婚,只有通过合作和努力,才能有效地解决家庭暴力离婚问题,保护每个家庭成员的权益和安全,家庭暴力离婚是一种痛苦且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它对受害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冲击,家庭暴力离婚:如何有效解决和救助,最后,家庭暴力离婚问题的解决需要社会的共同努力。

    2023.11.07943人收看
  • 北京婚姻律师-姚平

    2024/10/8 13:15:57

    立即咨询
    网络中的玩笑话“防火防盗防闺蜜”,竟然成为了现实!婚内期间,丈夫和闺蜜暧昧还有资金往来,妻子是选择离婚还是选择原谅?丈夫为闺蜜支出的钱能要回来吗?这个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元甲律所婚姻家事团队帮助当事人策划最大权益的解决方案!
  • 律师回复中...
  • 暴力催收怎么举报最有效,暴力催收骚扰家人有什么法律保护

    暴力催收怎么举报最有效,暴力催收骚扰家人有什么法律保护

    内容:相信通过正确的举报,我们能够让暴力催收行为得到应有的惩罚,保护借款人的权益,在遇到暴力催收的情况下,你有权利举报并保护自己的权益,根据我国相关法律规定,你可以向消费者权益保护机构、公安机关和行业协会等进行举报,记住,举报是为了让催收公司违法行为受到惩罚,并保护自己和其他借款人的权益,收集证据,选择合适的举报渠道,并且保护自己的权益,这些都是进行最有效举报的关键,消费者权益保护机构是专门负责保护消费者权益的组织,他们会对举报进行调查和处理。

    2023.11.02436人收看
  • 元甲婚姻家事

    2024/10/8 13:15:57

    立即咨询
    网络中的玩笑话“防火防盗防闺蜜”,竟然成为了现实!婚内期间,丈夫和闺蜜暧昧还有资金往来,妻子是选择离婚还是选择原谅?丈夫为闺蜜支出的钱能要回来吗?这个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元甲律所婚姻家事团队帮助当事人策划最大权益的解决方案!
  • 律师回复中...
  • 网络暴力的立案标准是什么?

    网络暴力的立案标准是什么?

    内容:由此可知,如果采用诉讼方式处理问题,以上承担民事责任的方式可以合并使用,即可以向法院提出当事人停止侵害、赔偿损失、消除影响、回复名誉、赔礼道歉等多项诉讼请求,在我们书写起诉状的时候,对于被告的信息,我们应当有姓名、性别、身份证号码、住所地、联系方式,网络暴力的问题就在于无法获取到具体的被告人信息,无法确定具体的被告人,就无法满足起诉条件,这就需要被害人对加害人的信息进行收集,这在互联网的环境下,是一件很难的事。

    2023.06.09726人收看
  • 起诉离婚流程和费用

    2024/10/8 11:16:57

    立即咨询
    网络中的玩笑话“防火防盗防闺蜜”,竟然成为了现实!婚内期间,丈夫和闺蜜暧昧还有资金往来,妻子是选择离婚还是选择原谅?丈夫为闺蜜支出的钱能要回来吗?这个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元甲律所婚姻家事团队帮助当事人策划最大权益的解决方案!
  • 很抱歉,你的情况非常尴尬。当前,你可以先去当地交通管理部门核实有关证件办理的真实性,以避免更多损失。如果你已经受到骗子的蒙蔽,你也可以向当地政府和警方报案,或者向司法机关申请追索损失费用。建议你把你遭受的损失和相关信息记录下来,好在申请追回损失费用时使用。
  • 网络暴力如何矫正(法不责众是错误倾向)

    网络暴力如何矫正(法不责众是错误倾向)

    内容:的可操作性,或者是法律严重滞后于社会的发展变化,难以有效对各种利益关系进行妥当调整,使违法犯罪的行为人未能受到惩处,从而失去&ldquo,即使数人或众人乃至群体、单位、组织违法犯罪,也同样应受到法律的责罚,不存在&ldquo,矫正&ldquo,如果任由&ldquo,的作用,&ldquo,群体性的违法犯罪不仅比个体违法犯罪的社会危害更大,而且更具有误导示范效应,可能导致社会公众对法律尊严的轻视与麻木,成为破坏正常社会秩序的危险因素,对我国法治建设极为不利。

    2023.07.04497人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