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职妈妈离婚怎么争取抚养权
导读:
全职妈妈如何争取抚养权?
全职妈妈最担心的一般是经济能力与生活保障的问题,毕竟孩子是碎钞机,也是心头肉,她们肯定不愿孩子过苦日子。但现实是,妈妈们曾经因为各种原因决定留在家里照顾孩子,脱离社会或者工作岗位良久,让她们马上找到一份工作必然存在难度的。这些状况都让她们感到灰心。
但不可否认的是,全职妈妈在家庭分工下承担了照料孩子的工作,为家庭作出独特贡献。如果这种贡献反而成为她们取得抚养权的障碍,显然对于辛勤劳作的全职妈妈而言是极其不公平的,不仅抹杀了她们为家庭稳定而付出的努力,更无视、贬低了全职妈妈照料家庭与孩子的价值与意义,粗暴将她们的工作成果与零经济效益直接挂钩起来。
01孩子的年龄?
一般2岁以内的小宝宝会归母亲抚养,因为考虑到小宝宝对妈妈可能更加依恋,如处在哺乳期更是如此。
02孩子的主要照料者?
这问题关系到孩子与谁的关系更亲密,感情基础更深厚,谁更了解、关心、悉心照料孩子。离婚后尽量不改变孩子起居饮食习惯,保证孩子生活不受太大改变,将更有利于孩子成长。
03名下有无其他财产?
如果没有工作,是否还有其他经济来源,比如收收租、持有股权拿分红等等。
04有无工作能力?
尽管十分肯定全职妈妈的付出,但是经济始终是基础,没有钱也万万不能。为了保障孩子正常的生活需求,最好离婚后还是有能力找到份工作,有稳定收入来源。
有不少妈妈生娃前都曾经在事业上有所抱负,想要大干一番,有了孩子后,甘愿放弃个人追求(当然是不建议这么做的),洗尽铅华回归家庭洗手作羹汤。但不代表妈妈们没有从头再来的气魄和能力。为了孩子,妈妈可以变成一支队伍。
05娘家人能否提供经济/照料支持?
如题,如果娘家有能力帮忙照料就更好了,这样妈妈们便无后顾之忧,更加所向披靡。
06对方是否存在不良习惯、行为或忙于工作、疏于照顾家庭?
不良习惯和行为包括但不限于,抽烟喝酒赌博吸毒,虐待辱骂,性格暴躁,情绪波动大。
忙于工作意味着与孩子的交流和陪伴少,不利于孩子情感、个性、心智的培养。不止女性,男性也需要平衡好家庭与工作的关系。
全职太太争取抚养权,有什么优势?
全职太太可能没有工作收入,但这并不是争取抚养权的唯一条件。
作为子女的母亲,在争取抚养权时,还可以有其他优势。
首先,我们来看看子女抚养权归属问题,法律是如何规定的?
(一) 两周岁以内的子女一般随母亲生活
子女年龄在两周岁内,夫妻双方就抚养权归属问题无法达不成一致意见的,一般法院会将抚养权判给女方;(除非女方患有久治不愈的传染性疾病或其他严重疾病,从而不宜与子女共同生活的)
(二) 对于两周岁以上十周岁以下的孩子,女方可争取孩子抚养权的空间更大,具体如下:
1.女方已做绝育手术或因其他原因丧失生育能力的;
2.子女随女方生活时间较长,改变生活环境对子女健康成长明显不利的;
3.无其他子女,而男方有其他子女的;
4.子女随其生活,对子女成长有利,而另一方患有久治不愈的传染性疾病或其他严重疾病,或者有其他不利于子女身心健康的情形,不宜与子女共同生活的。
5.如果男方对于夫妻感情破裂有过错,如,有家庭暴力、有证据证明的婚外情等;
6.男方有不良嗜好,如赌博、酗酒等恶习等;
7.父方与母方抚养子女的条件基本相同,双方均要求子女与其共同生活,但子女单独随外祖父母共同生活多年,且外祖父母要求并且有能力帮助子女照顾孙子女或外孙子女的,可作为子女随父或母生活的优先条件予以考虑。
(三) 八周岁以上子女的抚养权会考虑子女意愿。
夫妻对八周岁以上子女抚养权归属问题发生争执的,要考虑该子女的意见。因此,如果孩子已经八周岁或者更大一些,要获得孩子抚养权,需经得子女同意,让孩子更愿意跟母亲一起生活。当然让孩子在父亲与母亲之间做选择未免有些残忍的。
全职太太争取抚养权,有哪些不利因素?
1、全职太太没有工作收入,经济实力不如男方。
2、全职太太的社会资源及阅历都不及男方,可能无法为孩子提供优质的生活学习条件。
3、全职太太遭遇离婚,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对于争取抚养权不利。
全职太太如何提前规划争取抚养权?
1、尽快寻找一份有稳定收入的固定工作,证明自己有独立抚养子女的能力;
2、如若另一方存在出轨等过错行为导致婚姻破裂,可收集照片、视频等证据;
3、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不会因为父母离婚而改变,可适当为子女做心理辅导,拉近亲子关系;
4、保持冷静清醒的头脑,离婚过程可能漫长曲折,一定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
5、必要时可聘请律师,专业的律师可以帮助你省钱、省时、省力地离婚;
6、如果分居请尽量带着孩子,离婚前子女的生活状况是法院的考量因素;
7、提供便利孩子上学、生活以及能够证明孩子在更加熟悉的环境中成长的证据材料。
另外,一方是否有过错、是否具有再生育能力以及是否存在身体不适宜抚养子女等情况,也是影响抚养权归属的因素。
在有利于保护子女利益的前提下,父母双方也可以协议轮流抚养子女,但是具体操作一定要科学合理,保证孩子的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