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事逃逸致人死亡判多少年

导读:
近年来,随着汽车保有量的不断增加,交通事故的发生率也在逐年上升。在一些交通事故中,肇事者因为心存侥幸或者害怕承担责任而选择逃逸,殊不知这种行为不仅会让自己面临更严重的法律制裁,还会给受害者和其家属带来极大的痛苦。那么,如果肇事逃逸致人死亡,将会面临怎样的判刑呢?
首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的规定,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其次,对于“因逃逸致人死亡”的认定,需要满足以下条件:
1. 交通肇事行为已经构成交通肇事罪;
2. 交通肇事行为人在交通肇事后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
3. 交通肇事行为人的逃逸行为与被害人的死亡结果之间有因果关系。
最后,需要注意的是,如果肇事者在事故发生后主动投案,并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可以认定为自首,依法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如果肇事者在事故发生后积极赔偿被害人家属的经济损失,并取得被害人家属的谅解,也可以作为量刑的酌定情节予以考虑。
肇事逃逸致人死亡判多少年
根据我国法律规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属于严重违法行为,会受到法律的严惩。具体来说,如果一个人在交通事故中造成他人死亡,而他选择逃离现场,那么他将面临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的刑事处罚,同时还要承担相应的民事赔偿责任。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肇事逃逸致人死亡的法律后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行为人在交通事故中造成他人死亡后逃逸的,将构成交通肇事罪,并被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如果逃逸情节恶劣,如故意破坏、伪造现场、毁灭证据等,则会被判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此外,肇事逃逸者还需要承担相应的民事赔偿责任,包括丧葬费、死亡补偿金、精神损害抚慰金等费用。
案例:
被告人王某驾驶小轿车与骑自行车的李某发生碰撞,造成李某重伤。王某担心承担责任,驾车逃离现场。李某被路过的好心人发现后送往医院,但因伤势过重,最终抢救无效死亡。经交警部门认定,王某负事故全部责任。后王某主动到公安机关投案,并如实供述了自己的罪行。在案件审理过程中,王某积极赔偿被害人家属的经济损失,并取得了被害人家属的谅解。最终,法院以交通肇事罪判处王某有期徒刑三年,缓刑三年。
通过以上案例可以看出,虽然肇事逃逸致人死亡是一种非常严重的犯罪行为,但如果肇事者能够在案发后主动投案,并积极赔偿被害人家属的经济损失,还是有可能获得轻判的。当然,这并不代表肇事者可以逃避法律的制裁,只有遵守交通规则,尊重他人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才能避免类似的悲剧再次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