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构成犯罪可以免于刑事处罚吗

导读:
小孩犯罪怎么处理
十二岁以下小孩犯罪的处理:12周岁以下儿童犯罪的免于刑事处罚,但是监护人要承担相应的监护不利责任并且承担对儿童犯罪行为危害后果的民事赔偿责任。
因不满十六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责令他的家长或者监护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养。
孩子犯罪家长应怎么办
1、带领孩子主动自首,如实交代罪行
自首,即在孩子犯罪后,公安机关立案侦查前,主动投案如实交代自己的罪行的行为。自首是我国刑法规定的从轻量刑情节之一,直接关系到量刑是否从轻的问题。因此,自首是避免东窗事发、减轻刑罚的最好途径。
当然,不是自己主动投案,而是已经被采取了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或者正在服刑的罪犯,如实供述司法机关还未掌握的本人其他罪行的行为,也成立自首,对于所供述的罪行仍然可以考虑从轻处罚。
2、收集并保留有利证据
如果你的孩子是在人身安全受到威胁的情况下被迫走上犯罪道路,或者是初犯、偶犯,或者自己与整个犯罪活动没有密切联系,那就请一定帮助孩子收集保留好能够证明相关情况的证据,并及时提供给公安机关,这些证据就是你保护孩子最有力的工具。
3、立功赎罪,争取从宽处罚
未成年人犯罪通常是受外界因素影响,若能够及时抓住立功赎罪的机会,则有可能减轻甚至免除处罚。如果是犯罪分子重大立功表现又有自首情节的,甚至可以减轻或者免除处罚。所以,明白如何帮助孩子立功赎罪,非常重要。
家长如何应对孩子的犯罪
1、强行索要财物。《刑法》第二百九十三条规定,强拿硬要公私财物,情节严重的,构成寻衅滋事罪,要被处以5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家长应当关注孩子的表现,发现孩子有来历不明的物品,一定要问明原因,如果是强行要来的,一定要让孩子及时退还,并进行严厉地批评教育,绝对不能放任不管。
2、因打架斗殴而引起的伤害。对于孩子与别人打架,有些家长会不以为意,认为小孩子打架不是大事;还有的家长认为孩子能打赢别人才算厉害,这都是不正确的观念。对于孩子的打架行为,家长应当重视,不能放任不管。处于青春期的孩子自我控制能力差,下手不知轻重。当家长发现孩子之间有矛盾,有打架斗殴的行为时,应当及时引导,耐心和孩子沟通,问明矛盾产生的原因。给孩子讲道理,让他们认识到打架是违法的,甚至还有可能构成犯罪。当孩子自己无法解决他们之间的矛盾时,建议家长可以出面与对方的家长沟通协商,双方都从有利于子女健康成长的角度考虑问题,各自对子女进行教育,化解相关的矛盾。
3、小偷小摸的盗窃行为。家长一旦发现孩子有小偷小摸的行为,必须告诉孩子这样做是错误的,必须及时停止这种行为,并返还财产。告诉孩子小偷小摸如果不制止,以后可能会引发更恶劣的犯罪,并及时教育孩子改正恶习。
未成年人犯罪可以免于刑事处罚吗
未成年人犯罪是指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实施了犯罪行为。满14周岁的人实施法律规定的犯罪行为不认为是犯罪,不承担刑事责任。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只有实施了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的行为,才构成犯罪,需要承担刑事责任。如果未成年人在14岁以前和14至16岁期间都实施了上述行为,那么只对14至16岁期间的行为承担刑事责任,14岁以前的行为不是犯罪,不能一并作为犯罪追究其刑事责任。已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实施了法律规定的犯罪行为,都构成犯罪,需要承担刑事责任。
刑事免于处罚的条件
免予刑事处罚是人民法院认定某种行为构成犯罪,但因犯罪情节轻微,而判决免予刑罚的一种处罚。免于刑事处罚,是有罪而免罚,仍然构成刑事犯罪,通俗地说就是有犯罪前科。对于犯罪情节轻微不需要判处刑罚的,可以免予刑事处罚,但是可以根据案件的不同情况,予以训诫或者责令具结悔过、赔礼道歉、赔偿损失,或者由主管部门予以行政处罚或者行政处分。免予刑事处罚要符合以下几个条件:1、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不认为是犯罪的。2、犯罪已过追诉时效期限的。3、经特赦令免除刑罚的。4.、依照刑法告诉才处理的犯罪,没有告诉或者撤回告诉的。5、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死亡的。6、其他法律规定免予追究刑事责任的。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三十七条 对于犯罪情节轻微不需要判处刑罚的,可以免予刑事处罚,但是可以根据案件的不同情况,予以训诫或者责令具结悔过、赔礼道歉、赔偿损失,或者由主管部门予以行政处罚或者行政处分。第三十七条之一因利用职业便利实施犯罪,或者实施违背职业要求的特定义务的犯罪被判处刑罚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犯罪情况和预防再犯罪的需要,禁止其自刑罚执行完毕之日或者假释之日起从事相关职业,期限为三年至五年。被禁止从事相关职业的人违反人民法院依照前款规定作出的决定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处罚;情节严重的,依照本法第三百一十三条的规定定罪处罚。其他法律、行政法规对其从事相关职业另有禁止或者限制性规定的,从其规定。
孩子构成犯罪可以免于刑事处罚吗
根据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法律,未成年人构成犯罪是否免于刑事处罚取决于他们的年龄和犯罪的严重性。通常,法律会设定一个刑事责任年龄线,低于这个年龄的孩子通常被视为无法理解其行为的后果,因此不会对其进行刑事处罚。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孩子可以完全免责。他们可能会被要求接受教育、咨询、社区服务,或者在更严重的情况下,可能会被安置在青少年矫正设施中。这些措施的目的是帮助他们理解他们的行为的后果,改正他们的行为,而不是对他们进行惩罚。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一些严重的犯罪,如谋杀或强奸,一些国家和地区的法律允许对超过一定年龄的未成年人进行刑事处罚。这些情况通常需要法院进行详细的评估,考虑到未成年人的年龄、心理发展状况、犯罪的严重性等因素。
首先,孩子犯罪是指未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在法律规定范围内所实施的犯罪行为。孩子们犯罪的原因有很多,家庭环境、教育问题、社会影响等都可能造成他们走上犯罪道路。对于这些犯罪行为,社会应该给予足够的关注和重视,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加以解决。
然而,在对待未成年人犯罪时,是否应该免于刑事处罚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一方面,一些人认为孩子们还处于成长发展阶段,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怀和教育,而不是过早地给予刑事处罚。他们主张采取教育、帮助和改造的方式,帮助这些孩子重新回到正确的道路上。
另一方面,也有人认为,对于某些严重的犯罪行为,特别是涉及人身伤害或危害社会安全的行为,孩子们应该承担相应责任,并接受刑事处罚的制裁。他们认为,这种做法能够起到震慑作用,促使孩子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从而更好地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
针对这一争议,法律界也表达了不同的观点。根据中国刑法,对于14周岁以上不满16周岁的犯罪嫌疑人,如果其违法行为属于轻微犯罪,可以依法减轻或者不予刑事处罚。对于16周岁以上不满18周岁的犯罪嫌疑人,法律规定则较为灵活,根据犯罪情节和个人素质等因素,可以依法减轻处罚或者按照成年人的刑事处罚标准进行处理。
除了法律规定外,社会也在积极探索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的解决办法。通过加强教育、家庭关怀、职业培训等措施,可以为孩子们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支持,帮助他们改正错误,重返正轨。同时,建立健全的法律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也是至关重要的,以保护未成年人的权益,预防犯罪的发生。
总之,孩子犯罪是否应该免于刑事处罚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综合考虑众多因素。针对轻微犯罪行为的未成年人,应该注重教育和帮助,以期其能够改过自新。而对于严重犯罪行为,应该依法进行相应的刑事处罚,以维护社会秩序和公正正义。只有通过综合的治理手段,才能更好地解决未成年人犯罪问题,为孩子建立更美好的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