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条件取保候审,什么条件取保候审不算刑期

导读:
在我国刑事诉讼中,取保候审是一项重要的法律制度。它是指在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后,根据一定的条件,可以由公安机关、检察机关或法院决定暂时解除其身体自由,并约束其行为,确保其按照法律规定参与诉讼活动。那么,什么条件下可以取保候审?取保候审是否影响刑期?下面将对这些问题进行详细解答。
一、什么条件下可以取保候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84条的规定,取保候审的条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认罪态度良好。被申请取保候审的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应当认罪悔罪,对自己的犯罪事实供认不讳,没有对证据的伪造、贿赂、威胁、引诱等行为。
2.犯罪手段单一、社会危害小。若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的犯罪手段单一,社会危害较小,不属于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公共安全的情节,可被考虑取保候审。
3.没有潜逃的风险。取保候审的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应当具备较稳定的居住、工作及家庭环境,无潜逃、串供等风险。
4.有固定的担保人。被申请取保候审的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应提供具有相应财产能力和社会信誉的固定担保人,确保其按时到案参与诉讼。
5.其他必要的条件。根据具体情况,可以适当增加其他必要的条件,如限制其出境、监察居住等。
二、取保候审是否影响刑期
取保候审虽然暂时解除了被告人的身体自由,但并不意味着对其犯罪行为不进行制裁。按照我国法律的规定,被取保候审的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在审判过程中,应当积极配合调查,缴纳相应的财产担保金,并保证不再实施新的犯罪行为。
如果在取保候审期间,被告人继续犯罪或违反取保候审的条件,检察机关或法院有权撤销取保候审措施,重新采取强制措施,并将被告人移送审查起诉,从而会影响其刑期的长短。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取保候审的目的是为了保障被告人的合法权益,确保其能够顺利参与诉讼,并不是对其犯罪行为的认可或违法犯罪行为的奖赏。在刑事判决阶段,法院会根据被告人的犯罪事实、认罪态度及其他相关因素进行综合评估,最终确定其刑罚的种类和刑期的长短。
综上所述,取保候审是一种法律规定的刑事强制措施,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实施。它旨在保障被告人参与诉讼的权利,但并不意味着对犯罪行为的不制裁。判决的刑期与被取保候审与否并无必然联系,最终的判决结果仍需根据法院依法作出的量刑决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