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款被中间人拿走了

导读:
在工程建设领域,资金流动频繁且数额巨大,因此工程款的管理和支付成为了项目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然而,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包括管理不善、监管不严等,导致工程款被中间人拿走的事件时有发生。这不仅影响了项目的顺利进行,也给施工方带来了重大的经济损失。
近期,某建筑公司在承接一个工程项目后,与甲方签订了合同并开始施工。根据合同约定,工程款应直接支付给建筑公司,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一名自称是甲方代表的中间人介入了款项的支付流程。该中间人在没有建筑公司知情的情况下,擅自收取了部分工程款,并将其中的大量资金用于个人其他用途,导致建筑公司未能按时收到应有的工程款。这一行为不仅违反了合同约定,也触犯了相关的法律规定。
从律师的角度来看,工程款被中间人拿走属于典型的合同诈骗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的相关规定,任何一方不得以欺诈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表示的情况下与其订立合同。在本案中,建筑公司与甲方之间的合同关系清晰明确,中间人的介入并非双方原合同的意思表示,因此,中间人的行为构成了对合同的违反。
如果中间人的行为涉嫌挪用资金或侵占公款,可能还涉及刑事犯罪。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挪用资金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非法占有公共财物或者他人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如果证据确凿,中间人可能面临刑事责任的追究。
建议与措施
面对此类风险,建筑公司应当采取以下措施进行防范和应对:
1. 签订合同前,应充分了解合作方的资信背景,确认对方的支付能力和诚意。
2. 在合同中明确规定工程款的支付方式、时间和账户信息,确保款项直接支付到指定的公司账户。
3. 加强内部管理,确保项目负责人和财务人员对工程款流动有清晰的监督和记录。
4. 一旦发现工程款被中间人拿走的情况,应立即采取措施保全证据,并向公安机关报案。
5. 考虑通过法律途径追回损失,包括但不限于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
工程款被一人拿走,其他人能否再向发包人主张工程款?
《建筑法》第二十六条规定:“承包建筑工程的单位应当持有依法取得的资质证书,并在其资质等级许可的业务范围内承揽工程。禁止建筑施工企业超越本企业资质等级许可的业务范围或者以任何形式用其他建筑施工企业的名义承揽工程。禁止建筑施工企业以任何形式允许其他单位或者个人使用本企业的资质证书、营业执照,以本企业的名义承揽工程。”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第一条规定:“建设工程施工合同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根据合同法第五十二条第(五)项的规定,认定无效:(一)承包人未取得建筑施工企业资质或者超越资质等级的;(二)没有资质的实际施工人借用有资质的建筑施工企业名义的;(三)建设工程必须进行招标而未招标或者中标无效的。”第二条规定:“建设工程施工合同无效,但建设工程经竣工验收合格,承包人请求参照合同约定支付工程价款的,应予支持。”
两个人合伙没有签订合伙协议其中一个人把工程上的钱拿走了怎么办?
合伙做的工程款一方占有已有属于民事纠纷,建议及时搜集证据,向法院起诉,要求对方退还工程款。
当事人之间没有书面的合伙协议,同时又没有经过工商登记,但具备合伙的其他条件,又有两个以上无利害关系人证明有口头合伙协议的,是可以认定为合伙关系。挪用公款罪侵犯的直接客体是公款的使用权,同时行为人挪用公款后必然占有,有的还因此获得收益。而所有权包括占有、使用、收益、处分四种相互联系又具有相对独立性的权能,因此对所有权权能的侵犯也必然是对所有权的侵犯。所有权被侵犯并不意味着所有权转移。根据相关法律的规定,取得所有权必须依照法律规定,因此,从这一法律意义上讲,任何财产犯罪实际上都不可能真正取得所有权,挪用公款罪与贪污一样都侵犯了财产所有权,不同之处只是在于所有权被侵犯的程度不同而已。同时,正因为挪用公款罪直接侵犯了公款的使用权,而这是违反国家财经管理制度中的公款使用制度的,因而它又侵犯了国家财经管理制度。挪用公款罪所侵犯了劳动群众集体财产的所有权,公共资金款项,也包括拟定的公共资金款项。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二百七十二条 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本单位资金归个人使用或者借贷给他人,数额较大、超过三个月未还的,或者虽未超过三个月,但数额较大、进行营利活动的,或者进行非法活动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挪用本单位资金数额巨大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数额特别巨大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国有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国有单位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和国有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国有单位委派到非国有公司、企业以及其他单位从事公务的人员有前款行为的,依照本法第三百八十四条的规定定罪处罚。有第一款行为,在提起公诉前将挪用的资金退还的,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其中,犯罪较轻的,可以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工程款的安全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发展,任何环节的疏忽都可能导致不可挽回的损失。如果遇到法律实务问题,建议咨询律总管本页面专业律师,以获得更加专业和精准的法律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