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衅滋事能不能判缓刑?

导读:
寻衅滋事能不能判缓刑
寻衅滋事罪,是指随意殴打他人,任意损毁、占用公私财物或者在公共场所起哄闹事,严重破坏社会秩序的行为。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寻衅滋事罪应当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如果没有造成严重后果的话是不会被判处缓刑的。当然缓刑也不是绝对不能判缓刑,只是缓刑相对于普通刑事犯罪来说会稍微轻一些。当然了,也有不少网友对缓刑持否定态度。
一、寻衅滋事罪与其他犯罪不同,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判处缓刑不仅没有任何实际意义,还会影响司法的公正性。
寻衅滋事罪的社会危害性,在《刑法》中并没有明确地体现出来。司法实践中,因为没有造成严重后果,所以不能判处缓刑,也就是所谓的“无罪判决”和“有罪判实刑”。《刑法》规定的无罪推定原则是“疑罪从无”。如果法院根据被告人的犯罪事实和情节,作出的判决不能认定被告人有罪和处以刑罚不当时,法院就应该依法宣告被告人无罪。同时,法律规定的刑事责任能力问题也是量刑时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实践中一些犯罪分子因为自身经济条件较差,在犯罪后无力赔偿被害人损失、无力向被害人赔礼道歉并获得谅解、无继续危害社会的主观恶性较小等原因而被判处缓刑。甚至还有一些犯罪分子在案发后潜逃,没有任何财产可以执行死刑但仍被判处了缓刑而无法获得其他受害人的谅解。这也会对司法机关办案工作造成很大影响。
二、寻衅滋事罪与故意伤害罪相同之处在于主观恶性不深,且在一定程度上有自首情节和悔罪表现,对其适用缓刑对刑罚的执行没有任何影响。
刑法第六十七条规定,犯罪以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的,是自首。对于自首的犯罪分子,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其中,犯罪较轻的,可以免除处罚。所以说缓刑和死刑缓期执行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一般来说是由法律规定缓刑并不等于死刑立即执行。”也就是说在现实中对于缓刑适用并没有限制条件。如果一个人符合了三种情形之一即可以判缓刑:一是符合了两个条件即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以下、被判处拘役或者管制;二是符合了两个条件分别是犯罪情节轻微、主观恶性不深。那么只要你满足这两个条件中的一条,就可以适用刑法中缓刑条款。但是对于一个人而言需要满足三种情形:第一个是犯罪情节轻微、主观恶性不深;第二个是犯罪情节轻微、主观恶性不深;第三个是犯罪情节轻微、主观恶性不深,并已经对社会造成了较大负面影响。如果符合以上三种情形的,都可以适用刑法中缓刑条款了。当然我们还要强调一点就是“严重破坏社会秩序”也会被判处缓刑!但是如果没有造成伤害或者死亡后果呢?
三、量刑幅度的调整主要是考虑社会危害后果和主观恶性。
如果寻衅滋事罪对行为人的社会危害性程度较轻,不适用缓刑,应在量刑幅度内进行调整。而根据刑法规定的主客观相一致原则,在刑法中不能确定行为人应当被判处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时,根据犯罪行为所造成的危害后果来决定刑罚裁量。如果行为人的危害后果严重,量刑幅度应当较重。这是因为寻衅滋事罪所侵害的法益是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因此,犯罪人必须对自己所犯罪行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判处缓刑也无法完全避免犯罪人被判处重刑。如果根据刑法第236条第3款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情节较轻的,可以免除处罚:(一)被害人或者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对罪犯已经发生重大不良影响的;(二)其他有悔改表现或者立功表现的。”刑法第236条第3款规定:“犯罪以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犯罪事实并积极赔偿被害人损失的。”因此可以看出如果行为人有上述情节并不影响量刑幅度调整。
四、寻衅滋事罪的量刑情节往往要比其他犯罪重许多。
根据刑法规定,寻衅滋事罪的最高刑期是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在有期徒刑以上量刑。但实际上寻衅滋事罪一般是可以判处三到五年的有期徒刑的,最多也就十年左右。比如2018年5月19日晚10点过,被告人王某某酒后与朋友在某酒吧聚会,因与朋友发生矛盾而纠集多人到酒吧门口堵门闹事。民警接警后赶到现场,将被告人王某某抓获并带回派出所进行询问。经审讯,被告人王某某对自己伙同他人持砍刀、钢管等凶器随意殴打他人以及损毁公私财物的犯罪事实供认不讳。经鉴定:被害人陈某因与朋友发生矛盾被他人殴打致右膝损伤为轻伤二级;被害人刘某系轻微伤;被害人孙某身体受轻伤;张某身体受轻度伤害;被告人王某某致受害人轻微伤。法院认为被告人王某某、张某持砍刀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破坏社会秩序情节恶劣的行为已构成寻衅滋事罪。
五、从理论上讲,缓刑是国家刑罚政策的体现。
刑罚政策是国家法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护社会秩序、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以及保护人权的基本政策。我国刑法从1997年8月1日起正式实施,其中规定了五种可以宣告缓刑的情形,即宣告罪轻、犯罪情节轻微、认罪悔罪、确有悔改表现和具有法定减轻处罚情节等。刑法对于缓刑的规定是对上述五种情形的具体规定。根据我国刑法关于“宣告缓刑”的规定可知,在犯罪情节轻微且有悔罪表现及法定从轻处罚情节等情形下,可以判处缓刑。而这一规定是为了维护司法公正,保护人权而采取的一项重要措施。在这里我们要强调一下,刑罚政策不是一个具体的刑罚条文或法条,而是一个国家刑事法律制度和法治政策的具体体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