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证驾车致人死亡是否应赔偿_无证驾驶导致他人死亡是否负全责

导读:
保险公司可以根据交强险赔付范围垫付赔偿,之后会向事故责任方追偿这部分损失。至于死者其它损失,无证驾驶者本人及实际车主都会承担相应责任,特别是实际车主,责任更大。
奉劝无证还敢开车上路的“英雄”一声,莫做违法事,毁人害己,伤及无辜,因为你的违法行为,至少两个家庭毁了。还有类似的酒驾,毒驾,醉驾等。
驾驶人未取得驾驶资格或者未取得相应驾驶资格导致第三人人身损害,当事人请求保险公司在交强险责任限额范围内予以赔偿,人民法院应予支持。当然,该案保险公司承担赔偿责任后依法可以向驾驶人王某及车辆所有人追偿。
无人驾驶致人死亡,是一个道德问题。
首先,无人驾驶是人工智能大浪潮下一个新概念。
通过人工智能程序,分析路况,制定出最安全快速合理的行进路线,从而提高通行效率、解放双手,这就是无人驾驶的初衷。
合大厂商生怕落后于时代,那到底无人驾驶的安全性如何,能不能快速普及呢?
一、无人驾驶的实现——看得见
特斯拉、Google可能是我们通常认为无人驾驶技术领先的企业。
可是我要告诉各位,真正领先的技术还掌握在通用、福特这些传统车企手上。
怎么样,这有点颠覆大家的认知吧。
因为他们分属不同的流派。
以特斯拉为首的属于摄像头派,传统车企属于激光雷达派。
特斯拉是用摄像头来进行判断周围的事物,在车身上安装了8个内置高清摄像头,优势是成本低,劣势是容易受光线的影响,强光或者视线不好的情况下,摄像头容易判断失误。
激光雷达就避免了这种失误,判断准确率极高,但是它的劣势是成本特别高,一个装置的成本可能高达几十万,可能比车的价格还高。
传统的车企早在几十年前就开始布局激光雷达的技术,并且已经非常成熟,只是因为成本的原因,所以并没有大面积推广。
二、无人驾驶的普及——看得懂
这里必须提到人工智能,因为本次人工智能的兴起,最有可能实现商业运用,最可能的领域就在汽车行业。
那么人工智能的应用目前存在以下几个难点:
1、看得见≠看得懂。
识别率是深度学习要解决的问题,目前就是通过大数据反复学习,但是学习的结果是什么,没人能预测,这种技术是科技界的玄学。
2、道德问题。
假设两个场景。
第一个,如果两辆无人驾驶汽车发生交通事故,那是人的责任还是车的责任?又是哪一辆车的责任呢?
第二个,有人碰瓷,距离很近,汽车无法在安全距离内刹车。这种情况下,人工智能如何取舍?直接撞人还是撞向路边的墙壁,应该保护乘客还是行人?
基于目前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现状,这些问题对我从事的保险行业也是一个很大的考验。
投保资格、责任判定、理赔都是全新的课题,需要随着科技的发展不断的更新。
虽然目前没有行业性的规范可供执行,但是已经有大量的人员开始做前期的工作。
受到影响的不仅是保险行业。
交警如何执法,事故责任如何划分?驾校教练会不会失业?汽车维修员将会是IT专家?酿酒业将会迎来春天?代驾会不会存在?车位还会抢手么?
因为一种技术的变革,产生的影响是广泛的、长期的。这个世界上总有那么一群人,早早就开始应对这样的变化了,我们普通老百姓只用当一个享受者就行了。
无证驾驶致人死亡,首选保险公司是,不理陪的,因为无证驾驶本身就是违法行为,不但保险公司不理赔,还有付刑事责任的呢!希望我们都能遵守开车不喝酒,喝酒不开车,做文明守法驾驶人。
无证驾驶就违反了交通法,致人死亡更是重大事故,保险公司的赔偿是根据法律法规进行制定的。那么无证驾驶在先首先已经触犯交通法了,其次致人死亡更是严重的违法行为。保险公司不会赔偿,还会追究刑事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