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怎么判

导读:
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怎么判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各类 APP应用也层出不穷,其中不乏有很多广告类 App。例如“帮我买个菜”、“帮我买个车”、“帮我买份电影票”等等。这些应用的内容,除了帮助用户购买保险,还有很多是收集用户个人信息的,如姓名、电话号码等。而在这种 APP中,往往会收集一些比较敏感的用户信息。比如你的姓名、身份证号码等。因此在某些特定条件下,可能就会被不法分子利用来实施违法犯罪行为。
那么根据《刑法》第253条第2款第3项规定:非法获取、出售或者提供公民个人信息的行为构成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那么如何量刑呢?依据《刑法》第253条第1款第3项规定:非法获取(出售)的公民个人信息数额较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根据《刑法》第253条第1款第3项规定: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向他人出售或者提供公民个人信息的,依照本法第246条规定定罪处罚。
1、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将在履行职责或者提供服务过程中获得的公民个人信息,出售或者提供给他人的,依照本法第246条规定定罪处罚。
对于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将在履行职责或者提供服务过程中获得的公民个人信息,出售或者提供给他人的,依照本法第246条(非法获取、贩卖,收购、收买,提供)规定定罪处罚。
2、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向特定的人出售或者提供公民个人信息,情节严重的,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前款所称特定的人,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本条所称公民个人信息,是指与特定的人有密切关系,能够通过某种方式记录并能确定其姓名、身份证件号码等具体个人身份信息。所谓特定的人,就是指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特定主体。例如,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便利将公民个人信息出售给企业或者其他单位;国有公司、企业和人民团体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给公众造成损失等。
3、单位犯前三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判处刑罚。
前两款罪的处罚,由各犯罪分子按照所侵犯的公民个人信息数额进行处罚。单位犯前三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判处刑罚。个人信息是公民个人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我们要注意保护自己的个人信息,不能随意地向陌生人提供给他人。在使用 APP时,也要注意避免泄露。如下载 APP时不要随意填写手机号、银行卡号以及短信验证码等信息;在使用后及时删除掉不需要的数据或者将数据备份;在使用前确保有完善的保护措施等等。
4、窃取或者以其他方法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数量较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司法机关在办理侵犯公民个人信息案件中,根据犯罪情节、社会危害程度作出量刑时考虑的因素主要有:
(1)犯罪行为与造成的后果之间有没有因果关系。
(2)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的犯罪行为是否与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的数量和违法所得之间有没有因果关系。
5、窃取或者以其他方法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超过三万条的等情形。
那么如何才能知道自己是否侵犯了公民个人信息呢?主要是根据两点,一是根据手机号码的个数,二是根据手机上的信息类型。其中,手机号码包含三种不同形式:
(1)实名制号码,例如:中国移动用户就属于实名制号码;
(2)非实名制号码,例如:某某某手机短信;
(3)非实名制号码中的“某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