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了举证期限的证据法院还认么,过了举证期限怎么办

导读:
过了举证期限提交证据的法律规定
超过举证期限提交证据,法院一般不组织质证,不能作为认定事实的依据。除非对方当事人同意质证,才能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
一、当庭提交证据是否可以要求举证期
依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如果是民事诉讼的,一般由起诉人承担举证的责任,起诉人要在举证期限内向人民法院提交证据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六十五条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应当及时提供证据。
人民法院根据当事人的主张和案件审理情况,确定当事人应当提供的证据及其期限。当事人在该期限内提供证据确有困难的,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延长期限,人民法院根据当事人的申请适当延长。当事人逾期提供证据的,人民法院应当责令其说明理由不说明理由或者理由不成立的,人民法院根据不同情形可以不予采纳该证据,或者采纳该证据但予以训诫、罚款。
二、民事诉讼当事人的范围有哪些?
民事诉讼当事人,指因民事上的权利义务关系发生纠纷,以自己的名义进行诉讼,并受人民法院裁判拘束的利害关系人。民事诉讼当事人具有以下三个特征:
1.以自己的名义进行诉讼。凡不是以自己名义而以他人名义进行诉讼的人,如诉讼代理人,不是民事诉讼的当事人。
2.与案件有直接利害关系。当事人必须是发生民事争议的一方,与案件有直接利害关系。与案件没有直接利害关系的人,如支持受损害的单位和个人起诉的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不是民事诉讼的当事人。
3.受人民法院裁判拘束。当事人进行诉讼,是要人民法院对他们之间的民事权利义务关系作出裁判。因此,虽以自己名义参加诉讼,但不受人民法院裁判拘束的人,如证人、鉴定人不是民事诉讼的当事人。
综合上面所说的,民事诉讼的证据对方也是可以提出质证的,但对于质证也是有时间的限制性,一般法院提出的指定期限不会超过三十天,双方协商的一般是不会超过十五天,所以,在处理的时候就需要结合实际情况来,这样才能保障到自己的权益。
举证期限过后提交的证据应该如何处理
“民事 证据 规定” 第34条规定:“当事人应当在举证期限内向人民法院提交证据材料,当事人在举证期限内不提交的,视为放弃举证权利。对于当事人逾期提交的证据材料,人民法院审理时不组织质证。但对方当事人同意质证的除外。 ”而根据该规定第47条规定:“证据应当在法庭上出示,由当事人质证。未经质证的证据,不能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法院不组织质证的证据,就是未经质证的证据,就是不能作为认定事实的依据,这给超过举证期限提交证据的行为极其严厉的制裁,结果是超期提交的证据失权,法律后果极其严重。
法律客观: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三十四条 人民法院应当组织当事人对鉴定材料进行质证。未经质证的材料,不得作为鉴定的根据。 经人民法院准许,鉴定人可以调取证据、勘验物证和现场、询问当事人或者证人。
一、举证期限的概念及法律规定
举证期限是指当事人在诉讼中,向法院提交证据的时间限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当事人应当在举证期限内向人民法院提交证据材料。举证期限可以由当事人协商确定,也可以由人民法院指定。举证期限一般不得超过三十日。
在举证期限内,当事人可以向法院提交各种形式的证据,包括书证、物证、视听资料、电子数据、证人证言等。超过举证期限提交的证据,法院将不再采纳,除非有特殊情况且经法院同意。
过了举证期限的证据法院还认么
在诉讼过程中,举证是当事人为了支持自己的主张而提供证据的重要环节。按照我国的法律规定,当事人应在规定的期限内提供证据,否则就会被视为举证期限过后提供的证据。那么,一旦证据超过举证期限,法院还会认可吗?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一下举证期限的概念。在民事诉讼中,一般情况下,举证期限是指开庭前的合理期限。根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当事人应在法庭指定的期限内提供证据。如果当事人不能按时提供证据,可以向法院提出延长期限的申请,但需经过法院的同意。如果没有及时提出延长期限的申请或申请被驳回,举证期限就会过期。
当事人提供的证据超过举证期限后,法院会如何处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20条第4款的规定,法院对超过举证期限提供的证据,有权根据认定和认可的原则进行处理。也就是说,法院在审理案件时,会根据证据的真实性、合法性以及对案件真相的证明力进行综合评价。
然而,超过举证期限提供的证据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一方面,法院会对这些证据进行更加严格的审查。因为证据被提供的时间较晚,法院需要仔细考虑证据的可信度和真实性。另一方面,法院在处理超期证据时,会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规定,以及相关的司法解释和指导性文件。一般情况下,法院会对超期证据进行评估,并在裁判文书中说明对证据的认可程度。
此外,在实践中,法院也会综合考虑其他因素对超期证据进行判断。比如,如果证据确实对案件有重大意义,可以对案件的真相有更准确的把握,那么法院可能会更倾向于认可这些超期证据。而如果证据对案件没有明显的证明作用,或者存在其他瑕疵,法院可能就会对这些证据持谨慎态度。
综上所述,虽然超过举证期限的证据在法院审理中可能会受到更加严格的审查,但并不排除法院会认可这些证据的可能性。最终,是否认可超期证据,取决于法院对证据的综合评估和判断。因此,当事人在诉讼过程中仍应尽量在举证期限内提供相关证据,以避免举证不足的风险。
二、超过举证期限的证据是否有效
超过举证期限提交的证据,在一般情况下将不会被法院采纳。这是因为,举证期限是法院为了保证诉讼程序的顺利进行,给予当事人合理的时间准备证据。如果当事人超过举证期限提交证据,将会影响诉讼程序的正常进行,浪费司法资源,损害其他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然而,在某些情况下,超过举证期限提交的证据也可以被视为有效证据。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以下情况可以视为特殊情况:
因客观原因无法在举证期限内提交证据的;
当事人在举证期限内申请人民法院调查取证未获准许,人民法院经审查认为该证据与案件基本事实有关的;当事人因故意或者重大过失逾期提供证据,但该证据与案件基本事实有关的。
在这些特殊情况下,当事人可以向法院申请采纳超过举证期限提交的证据。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即使在这些情况下,当事人也需要承担一定的法律后果,比如承担相应的诉讼费用或者受到一定的法律制裁。
三、如何避免超过举证期限
为了避免超过举证期限提交证据,当事人在进行诉讼前应当充分了解相关法律规定和诉讼程序,制定好证据收集计划。在诉讼过程中,当事人应当尽快收集并整理好证据,尽量在举证期限内向法院提交证据。如果确实存在客观原因无法在举证期限内提交证据,当事人应当及时向法院申请延期举证并获得批准。
此外,当事人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也应当养成保留证据的习惯,及时保存和整理相关证据材料。这样可以在需要时尽快向法院提交证据,避免超过举证期限。
总之,超过举证期限提交的证据在一般情况下将不会被法院采纳。但是,在某些特殊情况下,超过举证期限提交的证据也可以被视为有效证据。为了避免超过举证期限提交证据,当事人在进行诉讼前应当充分了解相关法律规定和诉讼程序,制定好证据收集计划。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也应当养成保留证据的习惯,及时保存和整理相关证据材料。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