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债权诉讼时效要了解哪些问题 ,合同债务纠纷怎么解决

导读:
合同债权诉讼时效是指债权人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债务人履行合同义务的时间限制。一旦超过这个时间限制,债权人将失去向法院提起诉讼的权利。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规定,合同债权诉讼时效期限一般为两年,自合同履行期限届满之日起计算。
合同债权诉讼时效的适用范围
合同债权诉讼时效适用于各类合同纠纷,包括买卖合同、租赁合同、借款合同等。在适用范围上,合同债权诉讼时效适用于债权人要求债务人履行合同义务的情形,不适用于债权人要求确认合同无效或解除合同的情形。
合同债权诉讼时效的起算时间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规定,合同债权诉讼时效自合同履行期限届满之日起计算。如果合同中约定了履行期限,则以履行期限届满之日为准。如果合同中没有约定履行期限,则以实际履行之日为准。在起算时间上,应当注意区分是一般诉讼时效还是特殊诉讼时效。如果是一般诉讼时效,则从履行期限届满之日起计算;如果是特殊诉讼时效,则从特定事件发生之日起计算。
合同债权诉讼时效的中断与中止
在合同债权诉讼时效期间内,如果出现法定事由,如不可抗力、债务人同意履行义务等,则诉讼时效可以中断或中止。中断是指诉讼时效重新计算,即从法定事由消失后重新开始计算;中止是指在法定事由消失期间暂停计算,待法定事由消失后继续计算。在实务操作中,债权人应当注意保留相关证据材料,以证明存在法定事由导致诉讼时效中断或中止。
合同债权诉讼时效的延长
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如出现重大误解、欺诈等情形时,法院可以根据当事人申请延长合同债权诉讼时效。需要注意的是,延长诉讼时效必须经过法院审查认定,且必须是在诉讼时效期间内提出申请。在实务操作中,当事人应当注意及时向法院提出延长诉讼时效的申请,并提交相关证据材料。
合同引起的债务纠纷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第六十八条规定:“一方当事人故意告知对方虚假情况,或者故意隐瞒真实情况,诱使对方当事人作出错误意思表示的,可以认定为欺诈行为。”这就从法律上对欺诈作出了准确的定义。
如何理解
胁迫是以将来发生的损害或以直接加以损害相威胁,使对方产生恐惧并因此订立的合同。胁迫行为实际上包括两种情况:
将要发生的损害相威胁,涉及生命、身体、财产、名誉、自由、健康、信用等方面的损害;
以直接面临的损害相威胁,形成对对方当事人及其亲友的损害和财产的损害,而迫使对方订立合同。如对对方施加暴力(殴打、肉体、折磨、拘禁等),或散布谣言,毁人名誉、毁损房屋等。不管是欺诈,还是胁迫,都必须是在损害国家利益的情况下,才能使合同无效。如果当事人一方采用欺诈或胁迫手段订立合同来处理,而应该作为一种效力未定的合同来处理。在此情形下,当事人一方如果并不想使合同无效,而是想通过变更合同的某些条款而使合同符合双方当事人的本意从而使合同有效,该当事人一方可请求人民法院或仲裁机构变更该合同。在合同已经履行生效时,也可请求撤销该合同,从而使该合同的法律效果归于消灭。
如何处理
我国民法通则规定,以欺诈、胁迫等手段或乘人之危签订的合同为无效合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借贷案件的若干意见》中规定:“一方以欺诈、胁迫等手段或者趁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所形成的借贷关系,应认定为无效。借贷关系无效由债权人的行为引起的,只返还本金;借贷关系无效由债务人的行为引起的,除返还本金外,还应参照银行同类贷款利率给付利息。”
在理论界,对于欺诈、胁迫和乘人之危签订的合同为无效合同,一直存在争议,不过,即使是可撤销的合同,一经申请撤销,合同效力即受到否定,也就是说撤销的合同不再具有效力。可撤销的合同与无效合同制度的差异在于,决定合同效力的的基础是单纯依赖于国家意志,排除当事人的申请,还是让国家意志对于这类合同效力的干预建立在当事人意志(申请撤销)的前提之下。无效合同的认定不需遵循当事人的意思,只要构成合同无效的法定要件,则由法院直接宣布合同无效;而可撤销的合同无效,则须依当事人申请。当事人申请撤销合同经法院确认符合撤销合同条件的,则该合同不再有效;未经申请撤销的,则合同即使有同样的情形,也不能由法院直接认定为无效合同。
在欺诈、胁迫和乘人之危签订的民间借贷合同中,一方当事人同时违背了诚实信用和合同自由的基本准则,从危害结果来看,直接受侵害的是合同另一方当事人的意志自由和经济利益,使其在违背自己真实意思的情况下签订不利于自己的合同,与导致合同无效的其他违法合同相比,它对社会经济秩序和交易安全的影响是间接的,第二位的。都是直接损害社会秩序或社会利益的,应当由国家意志强制性地对合同效力加以否定。然而胁迫、欺诈、乘人之危签订的合同却直接和首先违背了受害人本人的真实意思和利益,是否承认这样的合同对自己及对合同双方具有约束力,应当尊重当事人的意志,把选择权留给当事人。
法院直接认定这一类合同无效而不问当事人自己的意思,可能产生与保护合同自由、维护合同当事人意思真实的立法初衷的后果。所以,各国均把胁迫、欺诈、乘人之危签订的合同规定为可撤销的合同。民间借贷了自己当时的真实意思,并且选择决定是否撤销合同效力,更为妥当。有时的情况是,合同签订时可能存在欺诈、胁迫或乘人之危的情况,并因此违背了一方当事人的真实意思,签订了合同,但由于某种特定关系或利益,情况发生了变化,该当事人自愿接受这样的合同,只是关于履行问题发生纠纷,请求法院解决。如果法院一律认为无效,可能恰恰违背了受害一方当事人的意思和利益。
发生债务纠纷应该怎么处理
人与人之间因金钱贷款偿还而发生的矛盾被称为债务纠纷,人们经常会遇到债务纠纷,不知所措。其实,解决债务纠纷的方法有很多,债务纠纷如何处理?债务纠纷有几种解决办法?
主要分两大类,即正常途径和特殊途径。包括:协商、调解、仲裁、诉讼。
协商
它是因债务人的原因到期不能履行债务,经与债权人协商,由债权人做出让步,同意延期偿还并免除债务人违约责任的一种方法。在我国法律中,比较鼓励这一和解纠纷的方式。因为:
(1)有利于债权债务企业之间保持良好的业务关系;
(2)又可避免采取其他方式所花费的开支。但这一方法只有在债权人对债务人有同情或乐观预期时才使用。
调解
因债务人的原因不能约期履行债务而又不能与债权人协商一致时,经由中间人调停,促成双方当事人谅解,达成新的协议,使债务得到解决的一种方法。具体形式有:行政调解、仲裁调解和司法调解。
仲裁
双方当事人将争议交给共同信任并无直接利害关系的第三者或专业仲裁机构做出裁决,双方有义务履行的解决债务纠纷的方法。尽管仲裁不具有一定的法律约束力,但作为法律的仲裁制度,还是具有一定的法律强制力即一方当事人在规定的期限内不履行裁决,另一方可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诉讼
1、债务纠纷诉讼是民事诉讼,对于复杂、对方当事人难以应对或用其他方法难以解决的事件,债权人可以选择诉讼程序进行解决。法院处理债务纠纷是最终的,有强制执行力的解决办法。
2、诉讼时限受法律严格限制,我国民事诉讼法规定,法院收到公民民事起诉状或口头起诉立案后,民事案件一审审理期为6个月,有特殊情况也可以延长6个月。如果不服第一审判决,当事人可向上级人民法院上诉的第一审判决不服,当事人必须在10天内向上级人民法院上诉,民事案件的第二审审判期为3个月,法院判决后立即下达判决书。
合同债权诉讼时效是保障当事人合法权益的重要法律制度之一。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当事人应当注意了解相关法律规定和实务操作规范,合理约定合同条款和履行期限等内容。在出现纠纷时,当事人应当及时采取措施维护自身权益,并保留好相关证据材料以备日后维权之需。同时,也需要注意遵守相关法律规定和程序要求,确保合法有效地解决纠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