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居财产分割法律依据,同居财产分割法律依据有哪些

导读:
同居是现代社会普遍存在的居住方式,然而当同居关系终止时,财产分割的问题常常成为争议的焦点。那么,在同居关系解除后,各自应如何处理共同财产?本文将详细介绍同居财产分割的法律依据,帮助您理解和解决这一难题。
同居财产分割法律依据
一、同居的法律地位
就法律地位而言,同居与婚姻有着明显的区别。同居并不依法具备婚姻关系,因此,在财产分割上,同居与离婚是有着本质区别的。同居关系的解除,并不会自动触发财产分割的法律规定。因此,同居夫妻在财产分割问题上,应主动采取行动。
二、财产归属的原则
对于同居夫妻的共同财产归属,我国法律并没有明确规定。但依照《合同法》第36条的规定,同居夫妻之间可以通过签订合同来约定财产归属。比如,在同居期间,双方可以通过书面合同明确约定各自应承担的财产责任和权利义务。因此,在同居关系解除后,可以根据合同约定进行财产分割。
三、共同生活的证据
同居财产分割的关键在于明确共同生活的证据。只有证明了共同在一起居住过,才能更好地主张对方应分担共同财产。因此,同居夫妻应尽量收集能够证明共同生活的物证、证人证言等证据,以确保财产分割的合理性和公平性。
四、经济贡献的认定
同居夫妻在经济上的贡献应当得到合理认定。经济贡献不仅包括双方在经济上的直接支出,还应考虑到双方在共同生活过程中所做的非经济贡献。比如,家务劳动、照顾子女等无形贡献也应被重视。在财产分割时,可以根据经济贡献的多少来确定财产分割的比例。
五、法律救济途径
如果在财产分割过程中出现争议,同居夫妻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寻求法律救济:
1. 协商解决:双方可以通过友好协商解决财产分割争议,达成一致意见,并在书面上签署合意协议。
2. 起诉诉讼:如果协商解决无果,可以在依法成立的人民法院提起财产分割诉讼,由法院根据合同约定和相关法律依据作出裁决。
六、合法权益的维护
在同居关系解除后,有些人可能会隐匿财产以逃避责任。因此,为了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同居夫妻应保留好共同财产的证据和支付凭证。如果发现对方隐瞒了财产或以其他方式损害了自己的权益,可以依法追索。
综上所述,同居财产分割涉及到很多具体的法律规定和原则。同居夫妻应当在同居期间主动约定财产归属,并保留好共同财产的证据。如果在财产分割过程中存在争议,可以通过协商解决或诉讼等途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希望本文对您有所帮助!


